這幾天,一則兒子“揮刀傷母”的新聞在網上瘋傳,主角是江蘇某縣級市一高中生,傷者系這名學生的母親,經過診治,院方認為傷者傷勢不重,應屬于誤傷,傷者本人也并沒有大礙。
母子間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個學生會揮刀傷母?
通過整理各方說法,可以窺探出一些端倪。
兒子成績優秀、待人禮貌
他是重點中學高中生,記者在校方了解情況時,該校領導表示,這個學生品德優秀、成績拔尖,據一些反饋的情況看,該生可能是誤傷了他的母親,而學校掌握的情況不全面,加上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未來,所以不做過多評判。
母子租住地旁邊的鄰居告訴記者,看不出他跟他媽媽有什么矛盾,孩子很懂禮貌,每次見到自己都會喊一聲,加上他學習刻苦,所以成績一直很好,
媽媽性格強硬,干活吃苦,但有些嘮叨
兒子讀書,媽媽陪著,母子在學校附近租住了一個停車房,兩人就住在這里。
應該說這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爸爸不在身邊,媽媽既要陪讀又要掙錢,是很辛苦的,據了解,由于母親能吃苦,打工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平時孩子媽說怎樣就怎樣,不容辯駁,性格比較倔,孩子在她面前是很聽話的樣子。
另一位鄰居說,孩子待人誠懇,也懂事,總是一張笑臉掛著,媽媽也是個好人,工作很勤勞,但話比較多,有些嘮叨。
沖突原因是母親拔網線,或許在奪刀過程中受傷
高中生迷戀上網的現場比較常見,若這位學生真的如校方描述的那般品學兼優,迷戀上網的可能性應該不大,當時正值放假,孩子回家拿手機上網,母親見狀便以影響學習為由強行掐斷網絡,釀成慘劇。
孩子說:“我忍受不了了”,說明什么?
鄰居說,媽媽受傷的當晚,嘴里還叨叨不停的念著自己的兒子,孩子沒有什么異樣,當時說了“忍了好久”、“忍不了了”這類的話。
一個倔強的母親遇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若沒有很好的溝通方法,很小的事情都可能觸動長久壓抑的怒火,引發暴力事件。
媽媽受輕傷,拒絕談兒子
有記者到來醫院,媽媽很警惕,把身上的傷口遮的嚴嚴實實的,旁邊的外婆也一再強調,這是家里的私事,莫來采訪。
醫生說,沒有傷到要害部位,就是手上的傷勢要重些,小手指的部分功能受損,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若是手掌傷勢比較重,奪刀的可能性比較大,在雙方情緒激動僵持階段,母親沒有采取策略緩和孩子的情緒,反而去強行奪刀,其強硬的性格可見一斑!
網絡上也有很多種聲音,有人直指孩子有問題,再大的仇恨也不能拿刀對著生你養你的母親,也有網友表示家庭教育有很大問題,高中生承受很大的學業壓力,心理比較脆弱,加上青春期的叛逆,這種情況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應多點柔性。
?不過,就算兒子與自己拿刀相向,媽媽也沒有責備兒子的意思,并且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顯而易見是護子心切,各方也都表態此事系一件小事引起的誤會。
無論如何,這種極端行為是孩子“忍受不了”的情況下做出的抓狂表現,倘若當時能好好的交流,或許能避免事故的發生。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媽媽給孩子一定空間,張弛有度,家庭成員的關系會更加融洽,所以,請別再把孩子的壓抑稱為乖巧,或許在某個時間因某個事件,他(她)就會爆發。
讓孩子感覺到媽媽很辛苦、媽媽很愛你,然后根據孩子的個性施加獨有的家庭教育,這樣孩子才能正常成長。
所以,不要在嘴上說你有多愛孩子,而且一邊說著一邊讓他(她)看著你那張猙獰的面孔,孩子缺的是你的那份真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