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而這些不擅長的人中,又以農村人更甚。
瑪塔的爸爸很愛她,但是卻從來不會用嘴說出來,他們擅長的是行動。瑪塔和爸爸的交流不算多,隨著瑪塔的慢慢長大,爸爸能跟她聊的話題就跟少了。在一起的時候還好,可以就著電視里的情節,街邊的店鋪聊幾句;打電話就不同了,每次打電話聊天都不會超過三分鐘。
爸爸跟女兒的話題是有限的,他們不會跟自己的女兒抱怨工作中的事情,也不會跟女兒聊鄉親鄰里的八卦,說來講去也無非就是吃飯了沒有,最近工作怎么樣,身體好不好。
記得有一年寒假,因為學校的報道的日期比較提前,所以瑪塔沒能跟爸媽一趟車。那天中午爸爸騎著車把她送到火車站,陪著她一起買票,目送她進了車站。過年的時候,車站人流量很大,所以管得比較嚴,沒票的人都不讓進站。
跟爸爸道過別,瑪塔拎著行李箱進站去了。因為沒有座位了,瑪塔就在檢票口附近站著,看著手機翻著朋友圈。過了一會兒瑪塔放下手機想放松一下眼睛,就四處看了一下。候車室的玻璃墻外面,爸爸一直站在那里,默默地看著她。看見她看過來的時候,爸爸沖著他笑了。瑪塔拖著行李箱快步往最后面走去,隔著玻璃墻看著爸爸問他是不是還有什么事。隔著厚厚的玻璃,瑪塔完全聽不見爸爸的聲音,但是她看到爸爸笑著沖她搖了搖頭,跟她說沒事。瑪塔就那么站在最后的位置,廣播中站務員提醒著大家檢票,檢票的車次就是瑪塔要做的那趟。爸爸沖她擺擺手讓她趕緊去檢票,瑪塔對著爸爸搖了搖手說著再見,拖著行李箱過檢票口。
去到二樓的時候,車已經到了,瑪塔吃力的拖著行李進了車廂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好心的老鄉幫她把行李箱放到了行李架上,瑪塔謝過老鄉之后拎著包準備去坐下。在轉身放包的時候,透過車窗瑪塔看到了下面廣場上面朝火車站著的爸爸。不知道她進到了那個車廂,不知道她會坐在那個位置,但是就是那么執著的一直看著這輛會載著他女兒一路到上海的車。瑪塔噙著眼淚沖著爸爸的方向輕輕地揮手,一直到火車鳴笛開走。對面的乘客不解的看著她,但是她已無心解釋,火車開走的那一刻瑪塔趴在桌上看著窗外,任由眼淚順著臉頰滑落。
瑪塔說,你知道嗎,那些隨口說出的“我愛你”我根本不稀罕也不會在意,太輕易說出口的往往沒有真感情,就像大街上那些隨口而出的一聲美女,根本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那些無言的默默的行為卻讓倍感珍惜,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飽含著對你愛。這些愛是刻在骨子里的,不需要刻意表演,不用言語提醒,自然而然如需要吃飯睡覺呼吸一般地愛著你。你說的每一句話,你想要的每一樣東西,他們都會記得。
有一年瑪塔的生日剛好遇上放假,她就坐車去了父母那里。吃過晚飯,一家三口出門逛街,媽媽問她想要買點什么嗎?瑪塔說想吃糖葫蘆。說來也巧,那天晚上整條街沒有一個賣糖葫蘆的。沒吃上糖葫蘆,瑪塔也沒太在意,反正也只是一時嘴饞。可是過了兩天,瑪塔像平時一樣在家看電視的時候,爸爸從外面進門,遞給了她一串糖葫蘆。圓圓的山楂外面裹上一層紅的透亮的糖漿,一口咬下去,甜甜的,酸酸的,就像瑪塔此時的心情。
瑪塔說,我們原以為我們為父母做的夠多了,其實還遠遠不夠;我們原以為父母給我們的愛已經很多了,其實他們還會毫不保留的給我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