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目標,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每個人或大或小都有過。
當然,有實現了的,有正在奮斗中,還有就是傷心的失敗了的,并且失敗率遠遠高過成功率。
在為失敗傷心,為這個世間不如意事占十之八九表示無奈之余,有沒有想過可能是目標形式身上出來問題?
哈哈哈哈,有人大笑,自己的事兒,也搞社會中表面性的形式,這假大空沒救了吧?
形式重不重要我們不談理論,來看幾個例子:
曾國藩接連打敗仗,不禁沒遭到同事投訴、領導斥責,反而得到安慰。原因僅僅是把報告中的事實結論:臣屢戰屢敗,換了個形式表達為:臣屢敗屢戰。從無能形象一下變成了不屈不饒的斗士。
試著把“老婆,我可以在想你的時候做其他事情嗎”換個表達為“老婆,我可以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想你嗎”,然后看看后果(被罰跪鍵盤不要怪我)。
還有高手更直接:把所有的負面結果都換個形式表達成“暫時沒+正面結果”,比如失敗,換成暫時沒成功;比如窮,暫時沒發財……你也試試這種心理的變化?
好吧,言歸正傳。
目標的不同表現形式有什么講究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變虛為實”。
何謂變虛為實?目標往往是頭腦的一個景象或畫面,這就是虛的。對于這虛的東西,頭一擺動,它就跟著晃動起來了;一睡醒來,就談了很多了,長此以往,那會多慘去了。
所以,最簡單的形式是:拿出紙筆,記錄下來,然后每天看看。像現在凌晨的我,還在碼字,因為我看到床頭的“每天至少1000字”的寫作目標,不然我早就呼嚕呼嚕,忘記這事九霄云外了。
做好最基本的記錄目標,更進一步就是具體了。
何謂具體?簡單說就是“截止時間明確量”。舉例說明最直接“寫作目標:年底前完成10萬字?!?/p>
好了,試試吧,保證你的可行目標實現率提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