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月份,臨寒假,跨舊歷新年,讀書8本,既是盤點,也是分享。如下:
01
《王安石傳》
開年第一套書,《王安石傳》。同濟大學副教授崔銘北宋文壇、政壇收官之作。
王安石,他是大學者,名高一時,學貫千載,即便拋開政治上的成就,只以詩文,在整個大宋王朝文學界,在那個星光熠熠、大咖云集的時代,也能擠進TOP5。
他是拗相公,立于濁流,人品高貴。在與司馬光、蘇軾一起共事與個人交往中,雖對立但不敵對,僅是政見不同,并無私人恩怨摻雜其間,老王始終保持著人格的獨立。
他是變法家,雖千萬人吾往矣。作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那不是王安石的失敗,那是整個時局的失敗。況且,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或者站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審視過往,沒有失敗者。
但是也有人認為,說他折騰,說他是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不過在我看來,是罪魁禍首,還是偉大的改革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可否認,他是權傾一時的政治家,更是流芳千古的文學家。政治家:理性、獨斷,唯目的性;文學家:感性、深情,重審美性。
在作者心中,蘇軾是智者,一切境遇皆能從容應對,因此《蘇軾傳》越寫越歡喜,歡喜中充滿了感動;歐陽修是達者,但在世事紛擾、疾病侵凌下,仍難敵生命的虛無,因此《歐陽修傳》越寫越感傷,感傷中充滿了敬意;王安石是勇者,激流勇進,激流勇退,世罕其匹,因此《王安石傳》越寫越崇敬,崇敬中充滿無盡的心疼
如果可以選擇,作者希望成為東坡的朋友,歐公的弟子,半山居士的兄弟姐妹。
這套書共上下兩卷,權屬52萬字,資料翔實,每件事都有出處,每處引詩都有考證,每個故事都有來源。不過作為2022新年開年第一書,我并沒有過于仔細地閱讀,后續還是要再讀一遍。
02
《人間杭州》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寫了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記憶。不過,我倒是覺得,這記憶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就連我這樣與杭州并無任何關系的局外人,也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它讓我更了解了杭州這座城,不僅僅歷史與文化,更有現在與將來。
與杭州,若說一點聯系都沒有,也不見得。讀這本書的時候,旁邊的愛人就不停的說,待空帶你們好好逛一下杭州,她在杭州讀研三年,應該對這座城市是蠻熟悉的吧!
而在我的印象中,杭州也僅存在于故紙堆里,不斷念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學士筆下的西子湖,山外青山樓外樓,河坊街的舊物,西湖醋魚、蝦爆鱔面、西湖莼菜湯,當然還有獅子峰的龍井茶。
杭州是怎樣的一座城市呢?在作者吳曉波看來,他在這里居住了四十年,城市塑造了他,也給了他敘述的機會。
杭州很奇怪,作為僅次于北上廣深的準一線城市,在歷史上,這座城市從來沒有出過深刻的哲學家、苦難的詩人、抑或是小說家。它也很少經受磨難,沒有悲壯的戰爭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似乎也是它的個性。它就這么溫婉地存在著,一不小心,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必須要親自去看的幾座城之一。
我也希望,那一天快點到來,杭州不再只存在于書頁中,更丈量在腳下。
03
《我身上的海》
這是一本詩集,對的,現代詩人朱朱的一本三十年寫作詩選。
現代人讀詩,很少了,讀現代詩,少之又少。我就是這樣的少數人。
這本書,入選了《新京報讀書周刊》年度閱讀書單,是年度評選的82本書之一。作為一本詩集,而且現代詩集,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脫穎而出,實屬難得。
朱朱說:“我們的一生,就是桃花源和它的敵人?!蔽覀円环矫孀非筇摕o縹緲的美,但是又很難握住。人總是矛盾的,人也不總是理性的,詩歌剛好接住這一切。
個人感覺,這套集子,最讓人驚艷的是《清河縣》系列組詩,這像一個環形劇場,所有主角都依次登場,然后謝幕,然后再登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與心思。
《清河縣》組詩依據《金瓶梅》與《水滸傳》改寫而來,每首圍繞不同的主人公,將事件疊合穿插其上,就像是多幕歌劇,但又不顯得繁復。比如《洗窗》,就以武大郎的視角,解構了一次歡愛,這是一種超脫時空的浪漫主義式的想象,是對古典主義素材的充實解讀與審視。
去年讀了余秀華與張棗,在現如今浮華的世界里,擁有詩歌的純凈之地,已經不多了。這讓我想起高中那會兒,語文早自習,不好好背書,翻出選修教材,抑揚頓挫的讀現代詩歌,晨曦微露,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周圍朗朗書聲似乎與自己無關,就那么一小方天地里,讀舒婷、顧城、北島、邵燕祥。
如今,那樣純粹的心緒再也不會有了。但我還是希望大家,閑暇之余,多讀讀詩歌,古典的,現代的。
04
《父母的語言》
讀這本書的緣起,是在參加朗培的家庭教育課堂上,君子老師說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正好我目前也有相關困擾,對四歲兒子的教育深感無奈。
作為教出眾多優秀的別人家孩子的資深教師,拿自己孩子束手無策,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趕緊翻出這本買了很久的書,一通狂補。
關于這本書的薦讀文字,發在了2022年1月12日的簡書文章中。
詳細文字可以點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的起跑線,從父母的語言教育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