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作者達娜·薩斯金德(Dana suskind)博士,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小兒人工耳蝸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醫學院“3000萬詞匯倡議”機構的創始人和主任。這個機構的緣由是,基于科學研究表明,發育中的孩子早期接觸的語言數量對其大腦構造和發展會產生非常不同的影響,這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性格塑造及學習能力差異。
本書是她30年的科學研究結晶,在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
作者在第一章《緣分:兒童人工耳蝸醫生眼中的大腦發育》中,詳細交代了寫作本書的緣由。作為一名負責兒童耳蝸植入的外科醫生,很清楚雙耳失聰對一個人意味著什么——一生將難有作為。但遺憾的是,那些植入人工耳蝸的孩子,即便獲得了與常人無異的聽覺功能,也可能因為一些原因導致康復效果不佳。
作者以扎克與米歇爾兩位患者為例,進行了詳細分析。兩個都植入了人工耳蝸的孩子,聽力也都達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扎克很快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而米歇爾卻困難重重。結合兩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作者提出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
孩子三歲前接觸詞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孩子最終的學業表現。盡管人工耳蝸的確可以賦予孩子們聽力,但如果脫離了語言環境,即使安裝了也是徒勞。
作者希望,每個家庭不論經濟地位如何,他們的孩子的潛能,都能被最大限度地開發。這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初衷,更是我們閱讀本書的意義——我們擁有身體健康的孩子,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或許真能印證我們的古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換言之,人生的起跑線,是從爸爸媽媽的語言教育開始的。
1、
認知社會學家貝蒂·哈特與托德·里斯利對來自各個階層的42組家庭進行了研究。他們首先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嬰幼兒和兒童一周內醒著的那110個小時到底做了些什么?二是做的這些事對孩子們最終的學業有多大的影響?經過三年的追蹤研究,哈特與里斯利最終得出了研究結論——嬰幼兒早期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他們得出的研究報告如下圖所示:
圖片引自《父母的語言一書》
從上圖的研究報告,表面上看,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父母的職業、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對早期語言環境的影響差距巨大。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不管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困,語言環境都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早期的語言環境才是最終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也即是,父母對孩子說多少話,怎么和孩子說話。孩子感受到的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會越好,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沒有太大關系。換句話說,即使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但父母能夠給孩子營造足夠好的語言環境,也能取得積極的效果。
哈特和里斯利在理論上預測到兒童早期語言能力對孩子入學后學習能力的影響。他們時隔六年后再次對孩子們進行回訪,發現孩目前的詞匯量、語言能力和學習成績就是他們此前預測的那樣。
不過,仍需強調的是,早期的語言環境是有前提條件的。比如是否與數量、質量有關?那些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語言是否更積極、更具有鼓勵性。
所謂3000萬詞匯,并不是3000萬個不同的詞匯,而是說話的總量,包括重復的話語。而語言的質量更為關鍵,除了詞匯的數量之外,詞匯的功能也獲得了肯定。其中最關鍵的差距是肯定語語禁忌語的使用。如:
肯定語:你真棒、你是對的、你這么做體現了你深入的思考。
禁忌語:你太差勁了、你錯了、你肯定不行、你永遠成不了事。
歸根結底,一切都取決于大腦被詞匯滋養的情況如何。
2、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后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四歲前。這期間,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幾年里,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么呢?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剛出生的嬰兒,一般通過簡單粗暴的哭鬧來傳達他的情緒。餓了會哭,渴了會哭,拉屎拉尿會哭,所有不舒服都會哭。發育中的大腦對環境中的所有刺激因素都有著高強度的敏感性。
研究表明,在嬰兒時期,一個充滿了持續高強度壓力的“有毒的”環境,會讓寶寶產生內在緊張感,如果壓力感持續攀升,最終壓力會使大腦構造發生永久性的改變,這將導致孩子長期的行為問題。因此,父母對寶寶無微不至地照顧,其中亦包括語言環境。如“媽媽愛你哦”“爸爸的小心肝”這樣的話語片段,加上其他咿咿呀呀的細語,在這樣理想溫和平靜的家庭氛圍中,大腦將發育得非常完美。
馬薩諸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在網絡視頻上完成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面實驗”(面無表情實驗)。這是個關于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
視頻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將她的寶寶扣在了一個很高的椅子上,然后跟寶寶一起嬉戲。然后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她再次轉過來時,面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毫無表情。
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她,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手舞足蹈,伸手蹬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時,便耷拉著小腦袋開始號啕大哭。這一幕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后,她蒼白的面部又恢復到了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的模樣,寶寶也馬上就又高興起來了。
如果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肯定是無法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內就能用一個擁抱彌補的。
它將直接影響寶寶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體健康狀況。這樣的消極影響是不可逆的。
3、
語言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尤其是父母的語言在促進大腦智力優化和穩定性發育方面。雖然遺傳學的作用不容低估,但科學表明,小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即父母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先天潛能的發揮。
這一點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本書帶給我們的另一重思考。我們所有人生來就具備某些優勢,也存在某些弱勢。即使是最好的語言環境也無法消除這些弱點,科學告訴我們的是,要發揮出我們的潛力,取決于我們出生后三年內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經歷。
某種程度上說,后期孩子在學業上的所有表現,其實就是父母在嬰幼兒時期的教育的檢驗。
比如我們常常會聽到有女孩子說:“我討厭數學。”男孩子說:“我天生就不是學語文的料。”這時候,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們,早期是否也存在于類似的偏見。當孩子還在很小的時候,是否不自覺的認為女孩子生來適合辯論、語言藝術和寫作相關,而男孩子就天然地與邏輯學、數學、等理工科掛上鉤。
這些性別差異的潛意識,對最終的數學成就具有刺激作用的早期數學談話習慣性地繞過了女孩子。雖然所有的研究都沒有證實這一結果,但在一項針對中產階級和中上層階級母親的研究中,兩歲以下的女兒所接受的數學談話是兒子的一半。這是典型的早期語言環境中的談話類型,那就是性別定型。這可能是把一個女孩子從她可能感興趣的領域中剔除,阻止她在那些可能因她加入而獲益的理科、技術、工科和數學等領域內發揮特長。
這可能從生命的第一階段就開始存在了。除了性別定型之外,正如此前說的那樣,對孩子講禁忌性和否定性的語言,一樣會對他們的大腦發育和學習造成障礙。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說兩句諸如“你真棒”“你最聰明”就會讓孩子變得能量慢慢無所不能呢?當然不是!事實上,有些贊美孩子的方式既會產生反作用,也違反常理。
幾年以后,你可能會發現,認為自己天生“聰明”的人無法做某件事時,他就會放棄,原因是他不夠聰明,因為你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只有他才是厲害的那個人,他習慣了“聰明”的人設。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說:“如果不能正確運用稱贊,它就會變成一種負面力量,一種讓學生消極且依賴他人觀點的麻醉劑。”
研究還發現,孩子的閱讀認知能力、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意志力、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匯有關系。這才是我們老祖宗所謂“3歲定終身”的核心所在。
4、
前面說了許多實驗研究、理論支撐等底層邏輯,這才是《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即如何構建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去做呢?
此問題的探究成果同時也是“3000萬詞匯倡議”團隊的核心戰略,即3T原則:
第一個T:共情關注(Tune in):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
也即是建立同理心,等時機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談論它。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你就關注什么。
比如,當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如果你非要拉他來聽你講故事,那么這就是不符合共情關注原則的。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仔細地先關注孩子的興趣,再接著加入他。
值得注意的是,數碼設備是“共情關注”原則的克星。電腦、平板、智能手機很容易使人上癮,吸引人的注意力。只有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時,大腦發育得關注力才會產生。
本質上“共情關注”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步驟:觀察、理解、行動。
第二個T:充分交流(Talk more):父母多跟孩子交流,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目的是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匯,并學會它們的使用方式。
假設人的大腦是一個存錢罐。如果你只滿足于往里面塞硬幣,即便把它塞滿了,你還是付不起大學學費,更別提去醫學院了。
同理可得,如果父母只顧往孩子的腦袋里塞入簡單的單詞,裝得再多,它們也無法跟大學水平相提并論。
交流時有幾個原則:多講述、平行談話、少用代詞、脫離語境的語言。、
第三個T:輪流談話(talk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這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是真正的“交流”,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地開展,父母和子女雙方都應積極地參與其中。
現實中很多家長總喜歡搶孩子話,總想替孩子把話說完,性子急,等不得。其實這些都是交流中的大忌。
其實,孩子的語言是非常豐富多彩的,比如我四歲的兒子,看到我其中一顆牙齒有一些歪斜。他說:爸爸,你這顆牙齒不聽話,脫離隊伍了,它走散了!
你瞧,這話說得多好!
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分享閱讀、跟寶寶閱讀、培養文字意識、講故事以及在數學中實踐3T原則。
正如兒童教育專家羅玲在推薦語中所說:“當家長把孩子早期教育寄希望于各種結構時,他們很容易忽略了自身的作用。這本書里,作者系統地呈現了她30年的研究成果: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大腦發育、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與其等孩子上學后逼他有好成績,不如我們家長早些學習,從現在做起。”
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新時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