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說: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這個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活成一座“孤島”:
網絡上放飛自我、見面時自動“社恐”;
朋友圈三天可見;半夜分享一首歌曲、幾分鐘后又偷偷刪除……
中國版《紀實72小時》,悄悄拍下這種“孤獨”,以及,與它相對的“陪伴”。
它把鏡頭轉向我們身邊的角角落落:自習室、醫院、公交車站……
72小時不長,兩個白天一個黑夜。
72小時也不短,人生的起起落落,或許,就藏在平凡的某天。
1
成長,是一個人的事
凌晨1點,一位30多歲的女士剛剛下班回家。
她并不是個有野心的北漂,工作普普通通。
錢沒賺多少,倒是自己快被工作榨干了精力。
很多時候,她選擇獨自坐夜班公交回家。
在這里,“沒有打擾,沒人催促,也沒人評判。”
未來會怎樣,她難以預料。
也許過幾年,她還是在平凡的崗位上不上不下。
也許過幾年,她會回到老家,結婚生子。
至少,現在的她,還是有一點“不甘心”。
不是一定要完成什么、賺多少錢。
只是,在這個城市里,她還想再走幾步,哪怕是緩慢的、沒有結果的。
很多網友說,凌晨的末班公交車里,最容易讓人情緒泛濫。
白天吞下的委屈,可以在這里化成眼淚。
還好,深夜就像一個容器,可以包容所有。
大多數人都向往寬敞明亮的房間,但也有人花錢把自己鎖在不足1平方米的格子間里。
這個供人“自虐”的地方,最近很火,官方名稱叫“付費自習館”。
合肥的一家自習館里,女孩獨自學到深夜。
她是正在醫院實習的護士。
因為4人一間的宿舍很吵,她在自習館訂下一個固定座位,一邊準備畢業論文,一邊復習考研。
她沒有背景、沒有家底、更沒有高出常人的天賦。
而且,她所在的行業里,并不缺少比她聰明,還比她用功的人。
除了努力,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
“只有更加努力,追趕那些更強的人,追求‘往上走’的空間。”
相比一起來自習的情侶、閨蜜團,女孩一個人,多少顯得有些冷清。
一個人,不覺得孤獨嗎?
她開玩笑般地反問:“孤單不是人生的常態嗎?”
年輕人為了夢想,在一米隔斷里默默努力;
也有不少中年人,在柴米油鹽中擠出時間拼命補課。
這位媽媽是一家IT公司的人力資源主管。
生完孩子,她從家庭重返職場。
休整期并不算長,可等她回去,一起都變了樣。
她像一個“外人”:
一些新發生的事情她不知道,來了幾個新人,似乎能力都很強、待遇都很好。
面對家庭和職場的雙重壓力,她沒有抱怨,而是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充電上。
“不學習、不進步,很快就會被時代淘汰。”
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
無數的人們,在掙扎,在奮斗。
成長,只能是一個人的事。
承受孤獨,未必是一件壞事。
總有一段時間,人們需要自己陪著自己,找到那條屬于自己的路。
2
遇見你,什么歲數都是最好的年紀
重慶南站邊上有一個茶館,是鐵路退休工人的“聚集地”。
他們延續著年輕時的習慣,來到這里休息,打牌、下棋,一坐就是一天。
一位退休的大爺甚至直接提著刀、帶著自家種的新鮮南瓜來和茶友們分享。
老茶客們常把自己專用的茶杯留在這里。
有一種說法,“如果你看到茶杯上落了一層灰的話,那就說明,你可能再也見不到那個老人了。”
有時,陪伴他們的,是故人;
有時,陪伴他們的,是故人的茶杯。
老人們的未來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到頭,年輕人,還在摸索他們自己的路。
一個男孩,和喜歡的女孩一起復讀。
在學校附近的茶館里,他們討論著“人生大事”——高考志愿。
男孩想要一直陪著女孩。
女孩子打趣著說“不挨著也行”。
為了能在同一座城市讀書,一本厚厚的報考指南幾乎快被他們翻爛。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不會有人一直陪你,但一直有人陪你。
總有那么一些人,從熟悉到陌生,從陌生又走向熟悉,來來往往:
朋友、戀人……極幸運的,能一直相伴,更多的,是漸行漸遠。
你不知道,改天吃飯是哪天,下次再聚是哪次,以后有空是多久以后。
有些事兒一耽擱就忘了,有些人一不聯系就從生活里溜走了。
如果真的沒法再相見,那就真心感謝那段日子里的相互陪伴。
3
多給父母一些陪伴
有時,忙碌會讓我們最親近的人產生距離。
好在,總有一些特別的地方,特別的時刻,容我們修復關系。
在東北,最能聚集人氣的地方是“澡堂子”。
一大早,一位父親就帶著一大家子來洗澡。
周末了,三代人都從日常勞碌中解脫出來,洗個澡,吃個飯,嘮嘮家常,舒舒服服待上一整天。
在一片升騰的熱氣中,三對父子“坦誠相待”。
似乎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他們才能比平日少了些拘謹和束縛。
男人說起自己的父親:
小時候,他家還在農村。
父親為了供他讀書,騎著“倒騎驢”(三輪車)去城里賣粉條。
如今,他在城市成家立業,父母又為了孫輩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
年輕人忙于工作,總說自己“沒有時間”。
可仔細想想,真正“快沒有時間”的,是父母。
在重慶的交通茶館,有一大家子人擺起了“龍門陣”。
女兒是這次聚會的發起人。
5年前,因為侄女在成都念大學,她把家里的7位老人也帶去“耍”。
沒想到,他們“開心慘了”。
從前,老人們不愿出遠門。
理由無非是那些:
“亂花錢、耽誤孩子們工作……”
可是,他們也想被自己的孩子陪著,看看這個世界,他們也有一份父母小小的“虛榮心”:
“我閨女帶我出去旅游!”
45歲的女兒第一次意識這一點,才發現自己懂事得太遲了。
后來,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
女兒決定,每個月至少2次,帶著老人們出去走走。
“玩嗨了”再回家。
對于更多的人來說,和父母的旅游、聚會甚至是見面,不知道還能有幾次。
“我們總以為自己有的是時間,可是我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都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我們和父母,“見一面,少一面。”
他們想要的,其實只是多一些陪伴。
4
不僅僅是陪伴,它還會治愈
石黑一雄在《無可慰藉》中說:
“身處一個科技爆炸、溝通無限的世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史無前例的孤獨無助。
在全世界都可以社交起來的時候,我們卻無法用最原始的方式獲得真正的溝通。”
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反而是一些笨拙的表達,更容易讓人的內心為之一動。
有時候,一只貓的陪伴,就能治愈一個成年人。
一位22歲的小伙子,從外地來到佛山工作,第一件事就是養只小貓陪伴自己。
他似乎找到了自己“奮斗的目標”:
給貓一個暖暖的窩、一頓香香的飯……
有一次,因為自己的疏忽,小貓從樓上掉下去了。
他一下子就慌了,還好4樓有個平臺,保住了一條貓命。
他說,從前自己病了,有爸爸媽媽可以依靠;
現在,自己好像成了“大人”,貓受傷了、骨折了,能依靠的人只有他。
小伙子花了大價錢給貓治病,也因此經歷了長達1個月的離別和等待。
終于可以接貓回家的那一天,他心里的一塊巨石才落了地。
表面上,是他一直在照顧貓。
實際上,是貓在陪伴他。
很多人說,在生活的磨蝕下,每個人都不得已長出硬殼、藏起情緒。
可是啊,來自別人的一丁點溫暖,都能漸漸把這份強硬化開。
比如,自習室里,上一個人留下鼓勵自己的小紙條;
比如,深夜的末班公交車上,難得的安靜中來自陌生人的微笑;
……
《紀實72小時》的制片人李潔,在拍攝這部紀錄片時,他最大的感受是:
“感覺自己好像并不了解中國,但拍攝過程中總會有那么一兩個故事,讓你似曾相識。
然后你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你并不孤獨,總會有你的同類。”
父母、朋友、戀人……在你的大后方,總有一些默默注視著的、關切的目光。
即使沒有,也有無數的人,和你一樣,正在艱難地,一邊負重前行,一邊承受著孤獨。
或許,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