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一個古怪的問題:你懷疑過這個世界的存在嗎?
我踩,99.9%的人都未曾懷疑過,要是在現實里跟人討論這個,他多半會勸你:“老鐵,洗洗睡吧……”然而,有那么一小撮人——哲學家,就是對這個問題執著不已。
而這條顛覆世界觀的冷知識是:
1、笛卡爾的質疑
是的你沒有看錯,我們永遠都無法證明外部世界是存在的!
有人說這特么還用證明嗎?我每天吃飯睡覺工作,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嘴嘗到的、手摸到的東西是如此「真實」,我所有的感官都感覺到這個外部世界的存在啊……
問題恰恰就在這里。
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所有認識,都是意識加工的產物而已。比如,你如何認識一棵樹的?
再比如這盤紅燒肉
它的色澤刺激你的視覺,它的香氣刺激你的嗅覺,它的味道刺激你的味覺,這些刺激經過一系列的神經脈沖,到達大腦產生多種感覺,感覺的組合最終形成了你對紅燒肉的認識。
有人說,這不正證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嗎?要是我面前沒有一盤紅燒肉,它的視覺、嗅覺、味覺信息就傳不到我的大腦了……
是嗎?笛卡爾他老人家表示不服!
除了數學家的身份,笛卡爾還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稱他為“近代哲學之父”,他最著名的哲學主張,也就是我們開篇提到的那句話:
我們永遠都無法證明外部世界是存在的。
笛卡爾用一個思想實驗,給出了解釋。為了方便理解,我簡單改編了下,并未曲解原意。
2、一個思想實驗
假設現在是2050年,你想去法國看埃菲爾鐵塔,但錢不夠……
沒關系,現在有一家公司提供「虛擬假期」廉價服務,他們把你連到一臺儀器上,這臺儀器把去埃菲爾鐵塔的全部體驗植入你的大腦,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聽覺等一切感覺,如圖:
你能夠確定,自己是在看真正的埃菲爾鐵塔,還是在享受埃菲爾鐵塔的「虛擬假期」服務嗎?不能,因為兩者都是大腦中一模一樣的體驗。
你現在的體驗,看到的手機或電腦屏幕——是你主觀認識到的真實,還是腦中的精神體驗而已?你也無從得知。
換言之,你永遠也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在做夢。
“他(笛卡爾)說,此時我明明感覺自己坐在壁爐邊,但是猛然一醒,才發現自己是在做夢。這樣一來,我就很難分清,到底我是真的坐在壁爐邊,還是夢見自己坐在壁爐邊。”
——《西方哲學史講演錄》
為了反駁這個觀點,可能有人會狠掐一把大腿,哀嚎一聲:“哎呦疼死我了,你看都這么疼了,我肯定不是在做夢。”
但,這又能說明什么呢?你的“疼”不過也是大腦的感覺,不論任何感覺,都會陷入那個思想實驗的邏輯中……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認為,這樣一來,世界上就沒有東西能被確認存在的了……難不成我們來到了一個假的世界?
這個問題,笛卡爾他老人家也很困惑,到底有沒有什么東西是我不能懷疑其存在的?于是他日思夜想,終于想明白了!
他發現,只有一個東西是不能懷疑的,那就是「懷疑本身」。當我對「我在懷疑」這件事表示懷疑,說明我仍在懷疑。想通了這一點后,這位哲學家、物理學家兼數學家的偉人——笛卡爾,留下了那句幾乎人人會背的名言:
笛卡爾認為,唯一可以確認的,就是「我在思考」這個事實,因為當我想著「我思,故我在」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了我在思考。
他的最初目的,是想找出一個或多個他可以完全確認存在的信念,在此基礎上建構知識的大廈,但最后發現,「我思,故我在」這個基礎實在太小,以至于沒法再往上建構其他知識……
康德等人也批判了笛卡爾的說法,不過,這是后話了。本文重在展現先哲的思辨軌跡,向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發起質問:
我們是否活在夢中,整個世界都是一場夢?
我們是否活在一行行代碼中,整個世界不過是虛擬的假象?
遺憾的是,我們既不能證明這些說法是真的,也不能證明這些說法是假的。
當然,雖然不能證明是真是假,但不妨礙我們相信世界是真的。餓得發慌的時候,要是有人想:“這饅頭可能是虛幻的,所以我不吃了!”那么他一定會被認為是神經病。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覺得哲學家們也有點神經兮兮:“這世界的真假管我屁事啊,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
毫無意義?沒這么簡單。
3、未來,并不遙遠
你聽說過缸中之腦(Brain in a vat)嗎?
“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被連接在一臺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輸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當你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時候,你如何確定自己所讀不是「缸中之腦」的幻象?
顯然,你無從得知。
肯定有人會想,這只是科幻片里才會有的東西,人類要達到這種連接大腦的技術還早著呢。
然而就在上個月,埃隆·馬斯克,這位曾經創辦了特斯拉(新能源汽車)和Space X(探索火星移民)的硅谷狂人,宣布成立一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
Neural(神經)+ link(連接),他想讓大腦和外部設備直接連接。
盡管如今的腦機接口技術仍在摸索階段,但未來,并不遙遠。
4、哲學有什么用?
外部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類似的問題,有些中國古代哲學家也為此困惑不已,比如莊子。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究竟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成了莊周呢?
是夢是現實?亦真亦假,不得而知。
很多人認為哲學高深莫測,但哲學的關鍵恰恰是挑戰最基礎的信念,挑戰那些我們乍一看理所當然的信念——存在、真理、自由、道德、正義……
所謂“哲學是無用之學”指的是,沒有任何功利的用處,不能直接幫你升官發財。
哲學帶給我們的,是思辨的樂趣,精神的快樂,要是有人問這種精神上的快樂有什么用?倒是可以反問他:聽音樂會有什么用?看電影有什么用?欣賞繪畫藝術、欣賞攝影藝術有什么用?我想答案不言自明了吧。
哲學是最抽象最本質的知識,即元知識。
哲學也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哲學改造的,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寫在最后的話
其實今天的這條哲學思想,后來還影響了許多科幻電影,你能想起來嗎:)
我是靳小凡,大四工科男,以心理學為指導,讀書為路徑,最終目標是成長(點擊可關注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