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慈善—騰訊配捐是時代文化的產物
首先肯定配捐是個善舉,只是指出其中一些不足,供大家探討。
這些天被騰訊配捐刷爆朋友圈,各種慈善組織都借此大舉發動捐款。這好比一次驚天海嘯,席卷整個慈善界。怎一個財大氣粗了得。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慈善的普通人,我被各種朋友的勸捐文章搞得羞愧不已,真心覺得自己好窮,好想各家都支持一些。但捐款是個細水長流量力而行的事情,而很多慈善不僅需要捐款還需要志愿者和義工等各種輔助。
這種一夜間甘露遍淋,其實在短時間內起了一個高潮,背后造成的是如下幾點危害。一個捐款人同時給幾個機構捐款經濟上有心理抵觸或壓力,另外促使人們認為慈善最重要的就是捐款,只要給錢就能做好慈善,其三部分慈善機構會形成懶惰心理。
就在寫此篇文章時還有朋友不斷發來勸捐信息。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能力有限,既想給關注的慈善機構多捐點免得浪費配捐機會,又擔心捐多了影響生計。如果把勸捐的配額分給各個機構讓他們時間上錯開輪流開展配捐,豈不更好。當然這也許沒有現在這么轟動。
二,就我所知,很多機構已經不缺錢,甚至在某些特定領域各個機構開始爭搶被救助者,因為慈善法導致各個機構有花錢的壓力。很多一線城市的慈善機構缺乏的并不是錢而是高素質的職業慈善工作者,而慈善法的使用資金比例限制了給全職慈善從業者以社會平均水平的工資。比如一個基金收到一年一百萬,但有二十員工,但只能拿100萬的特定比率發工資,導致平時職場上薪水八九千的全職人員只能拿到三千左右,極大限制了優秀人才進入慈善行業。很多優秀的人只能放棄高薪靠積蓄或家人朋友的資助下在慈善機構工作。
三、部分機構經歷幾次配捐后往往希望靠守株待兔獲得資金,容易形成心理依賴和行為懶惰。
拋磚引玉,請各位向我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