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為什么要寫作?這是一個常寫常新的話題。
之前寫過幾次了,這次為了響應“藍海 BLUE S ”的號召,我們就又提起筆,都再想一想。
我自己開始寫作的事,貌似各種機緣巧合,但實際上我是早有預謀的。
很小到時候,我就跟周圍的朋友說,我個人的“追求”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后集一生所悟出本書
你看,不會寫作又怎么能出書呢。
所以,在我三十歲以前讀萬卷書,胡亂瞎讀,三十歲以后行萬里路,百般受阻的情況之下,寫作,已經是個必然的選擇了,即便沒有李笑來,沒有遇到LY,沒有遇到MB,沒有BLUE S,不知道簡書…我估計也會去選擇寫作。
現在清楚了,在最初的夢想里,我寫作是要出本書的。
02
我也是一個挺內向的人,交際面窄,朋友不多,能真正走心的更是少之又少。
偶爾的,我也覺得孤單。
可是又很長時間都遇不到一個同頻的人。后來我發現,跟愛讀書的人們在一起,我還很能聊得來,后來又發現,跟愛寫作的人們在一起,我也會很開心。
所以,對于我來說,寫作這個事就變成了個溝通手段,這是一種比聊天、談話等更走心的溝通方法,極容易遇到知音。
03
意識到如果自己不夠強大,則很多事情都做不了,這只是一個插曲,這完全是在我去年遇到李笑來之后,強行混進來的自我成長路徑。
所以,在上一篇我為什么要寫作里面,我才說,我要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剖析自己,我要用輸出拉動輸入,我要我手寫我心。
只是,這些并不是沖突的,他們貌似凌亂,卻都有著一致的方向。
04
我現在認為寫作分兩種:
讀者—文字—我—內容
讀者—文字—內容—我
我覺得這兩種方式都是好的,只是寫起來會有些不同。
我之前寫的很多的文章都是屬于第一種,所以顯得有些自語自嗨,這樣的文章,能引起共鳴的并不是我的文字,而是我所做的和我所想的,這樣當大家覺得我正做的還有點意思時,會有一部分人來圍觀。
另一種文章我寫的其實比較少,把自己隱藏在內容的后面,繞了一下再展現。我想這樣的文章大家可能更容易接受,因為我畢竟不是什么明星網紅,光像第一類那樣寫自己的這點破事,有時候也挺沒意思。
但不管怎么說,在寫作的體系里,“我”還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我”或者直接,或者隱蔽,但,總不能離得太遠。
其他的,比如,讀者—文字—內容——————我,讀者—文字—內容,等等,我認為算是體力勞動,不算寫作。
當然,我完全沒有其他的意思,體力勞動依然很重要,而且意義重大,對讀者也可能更有用,我以后也會去寫很多體力勞動的文章,只是在我看來,那已經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05
剛來簡書時,有段時間經常被主編拒搞,然后我就開始去了解各個專題的投稿標準,又聽前輩說,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最好就要想好這篇文章要往哪個專輯里面投,我嘗試了一下,果然有所好轉,可是,我卻沒有想像的那么開心。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不是一個走出舒適區的問題,但是我做很多事情的目的性,的確沒有那么強倒是真的,相對來說,我更愿意享受過程的快樂,或許這也是不成熟的一種表現。
剽悍一只貓說,文章到底是寫給自己看的,還是寫給別人看的,兩者本來就是統一的。原諒我現在還的確水平有限,沒能理解這層意思,更無法做到。
我現在能做的只是,在提筆之前先確定好這篇文章是屬于哪一類。如果是第一類,那就盡情的愉悅自己,讓自己成長;如果是第二類,那就努力的轉換到讀者的視角,要么有趣,要么有用。
至于我到底為什么要寫作?
剛剛已經說過了,為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為了出本書,為了遇到知音,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