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概是最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節日的氛圍從臘月下旬開始,到除夕和正月初一進入高潮。
走親訪友拜年說新年快樂,表達了對他人的一種美好的祝愿。這本來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情,但是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不僅表達祝福的方式變了,就連祝福也變了味。
除夕夜,你的QQ和微信里總有那么些群發的祝福。
最早的時候是批量發送祝福短信,編輯好祝福短信批量發送。那時候并不反感,收到祝福的短信多少還是很開心的。畢竟被人記起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最近幾年玩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在微信上群發祝福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直到今年,我發現我收到的群發的祝福,壓根看也不想再看。我甚至開始質疑,微信開發群發功能到底有啥意義。
我想,問題來了。
群發祝福的人到底怎么想的,我姑且揣測一番,你也可以說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那些給你群發祝福的人,他們一方面想要告訴別人,我心里面記著你。另一方面,并不想為此投入太多時間,精力以及金錢。所以,群發功能對他們來說實在太有用了。動動手指頭群發,一定比單獨進入和你聊天的對話框跟你說一句話要簡單方便的多。甚至不用再多交網費。一舉兩得的事情沒有人不愿意。
群發讓人反感,那些感到反感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大概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自己都是特別的。群發意味著普遍對待,普遍對待意味著對待所有人都是一樣的,而你只是所有人中的一個。
你也許有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對一群人表達感謝,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分別說出他們的好,被感謝的人會更加欣慰。為什么?也許是因為你懂的知恩圖報,更多的可能是他驚喜于在你的心中他原來是那么地重要而不同。
一句新年快樂同時說給若干個人,那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我在你心里沒有任何不同,你只是跟別人說新年快樂的時候順便在我名字前面打了個勾。
如此真的沒什么意義。
節前有人在朋友圈里拜托大家群發的時候不要勾選自己的名字,說實話,我覺得特別矯情。
直到自己在除夕夜,正月初一早上收到若干群發祝福,我已經懶得打開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反感群發。
我曾經有過一些特別尷尬的經歷,那是我還沒像今天這樣討厭群發的時候。我收到一條群發的祝福,祝福很排場,很喜慶,很大眾。我隨手復制粘貼一條更排場,更喜慶,更大眾的給他。兩人就這樣結束了對話。當群發遇到群發,尷尬的氣氛堪比漠河的冬天。
如今細想而來,那對話蒼白的還不如沒有。
我可能真的要矯情的說一句,你發一句“xxx(你對我的稱呼),新年快樂!”也比群發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