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老祖宗永遠都是把吃的放在第一位的。而中國的團圓文化最高的地位就是“年夜飯”,一家人在一起的圍著桌子吃著一頓熱騰騰的飯就是過年最大的意義。
我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今天在朋友圈里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廚房清冷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講的是好的母親會好好的給自己的孩子做飯,母親的愛是通過母親手下的羹飯來傳遞給孩子的。
我看完這篇文章是汗顏的,我當了母親以后,好像除了迫不得己,很少在廚房里忙活。感覺現在身邊能做出來一桌子飯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的。不知道是因為太懶還是現在的外面的飲食行業太過發達。
我一直對滿街跑的藍色或者黃色的電動車表示贊成,畢竟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時代,時間就是金錢。所有的飯菜通過電動車的飛奔,就省去了繁忙人員的時間消耗,在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看起來絕對是雙贏的事情。
現在又有很多的抱怨。說這樣長期吃外面,營養不夠均衡,對身體不好。最直接的就是腸胃的不適,但是又是各種的無能為力。
其實我現在也多在外面吃,比如食堂,比如餐館,好像吃外賣的情況不怎么多。但是卻沒有怎么吃出來凄涼感,因為餐桌不管是不是家里的都很溫暖。
食堂,現在應該是很多人的首選,有小伙伴說現在有食堂的單位都是好單位,畢竟單位解決了吃這種大事情顯得特別的人性化。我能聽到的都是食堂的菜吃多了都膩了,要不就是食堂的菜怎么老不變,或者食堂的飯又把人吃胖了。
也可能是我吃食堂的次數,沒有頻繁到早中晚三頓都在,所以沒有那么強的厭惡感吧。我其實喜歡吃食堂,特別是辦公室里的人,大家組團去吃食堂。在食堂占了位置,然后打飯開始吃。誰多拿了些水果,或者小的糕點,就可以一起來分享分享。其實在吃飯的時候大家的交流并不會有多少,但是好像身邊有熟識的人在一起,就不是簡單的吃飯,就是聚餐。
我喜歡在外面吃飯,特別喜歡人多一起吃飯,只有人多了,就會占個圓桌,這樣是不是就會有歡聚一堂的感覺?我個人喜歡在外面請客吃飯,自己不會做是一個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還是便捷,不需要把家里的板凳來回拖拽,也不需要提前收拾房子,找齊碗筷。在飯點吃飯點了菜就等開席了,在席間的推杯換盞,推心交談,總覺得在飯桌子上一切都是可以溝通的。飯畢嘴一擦,除了吃飽的肚子,其他的臟亂都同我沒了關系。
我繞了好大一圈,才會同我早上看的那篇文章呼應一下。我認為一個家最溫暖的地方不在廚房,在餐桌。試想一下,一家人圍在餐桌前,面前擺的都是外賣的餐食,是不是感覺也不怎么凄涼,甚至依舊有盛宴的感覺。再想一下,家里的女主人做了好幾個菜,非常的豐盛。但是一家三口,每個人拿著一個碗,盛了飯,再拿一個盤子夾了菜。一個在茶幾上看電視吃,一個在電腦前吃,只剩一個人坐在餐桌前吃,感覺一下就是凄涼的意味了把。
我一直在強調,我不會做飯,但是我依舊覺得我家還是很溫暖的。早晨我早起去買了早飯回來,叫醒老公和孩子,然后在孩子低矮的餐桌上,三個人吃著包子,喝著豆漿,孩子臉上也是幸福的笑容,沒有苦大仇深的感覺。孩子最喜歡的是咬一口他爸爸的包子,喝一口我的豆漿,然后用并不清楚的發音說:爸爸吃,媽媽喝。然后就是笑咪咪的樣子。
所有我家的廚房就算是只用來燒水,也擋不住我家餐桌上的熱鬧。其實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多好的飯菜,而是在一起吃。孩子不過兩歲,就已經會在餐桌前坐定后,開始看缺什么人?媽媽不來就喊媽媽來吃,爸爸不在就喊爸爸來吃。感覺只有三個人都坐定了,她才會顯得踏實了,開始好好吃飯,依舊是媽媽碗里吃一口,爸爸碗里吃一口,然后再把自己碗里的分給我們。這樣的飯吃完了才算吃完了。
有人會問,我到底想表達什么問題?我善于總結中心思想,就是廚房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餐桌。不管是食堂的餐桌還是外面的餐桌,還是家里的,只要是圍著餐桌吃飯,都是幸福的事情。不需要多么好的飯菜,只要是對面有認識的人一起吃飯,餐桌就是最暖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