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這是現代教育心理學對家庭教育最一針見血總結。
簡單來講,一個孩子成長成什么樣子,取決于他生長的環境、父母間的關系和親子關系的狀態。家庭,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最初的基調。
最近央視播出了一個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心力交瘁的三對父母把三個問題少年送到一個教育機構進行“改造”,然而卻意外地學習到,比孩子更需要“改造”的反而是身為父母的自己。
這個片子之所以引起共鳴,因為雖然播放的是幾個青春期叛逆的問題少年的故事,但實際上展現出的是整個中國社會和家庭的教育通病。
片子里,老師問一位父親:“如果你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你最想對兒子說什么?”父親說:“我希望他有獨立性,有自己奮斗生活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哪怕不能成功…”老師又問:“什么是理想?”父親說:“他的理想應該和我的理解有偏差…”老師笑著說:“所以你說的還是你的理想,而不是孩子的理想,你這是死不悔改啊。”在場的父母都哈哈地笑了。
我想起一件育兒過程中的小事,有一次我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去逛商場,一開始我很大度地說:“你自己挑你喜歡的!”她很開心,人很小但已經有了自己的喜好,她指著架子上一件黃色的裙子說:“我最喜歡金黃色,買這個。”而我正看中一件藍綠色的印花小裙子,我的想法是,家里黃色的衣服已經買過好幾件了,她看上的那件裙子我并不覺得很好看,于是我指著那件藍綠色的上衣問:“你要不要試試這件?你有好幾件黃色的衣服了,這件也挺好看的。”女兒馬上皺起眉頭不耐煩地說不要不要,然后轉身跑走了。事后我立馬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虛偽可笑,表面上我在乎她的意見,給她自主選擇的權利,而在她相信我并說出自己的喜好時,我又立刻否定了她的想法,自以為是地認為我能代替她做出更完美的選擇。
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最常用的做法。嘴上的民主,行動上的專制,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嘴上說希望孩子獨立、有主見,行動上卻以愛的名義不斷跨越界限,綁架意志,替孩子想替孩子做。父母的潛意識里其實是通過不斷地控制欲來尋求自身價值,一旦這種自我價值被打破,就會氣餒受傷。
于是,父母和孩子每天進行著虛假的溝通,觀點意見相同便可以溝通,反之,則進行說教,說教不通便是不聽話。隨著孩子長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反抗也越來越強烈。
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傳統中國家庭這面鏡子反映出最普遍的鏡像是什么?忽略甚至抹殺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自主意識,父母展現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態和奉獻者姿態。當遭到孩子的反抗,這種強加的意志就轉化為“權力之爭”,父母要么以絕對的強勢贏得上風,要么轉而相反的方向——妥協。
“權力之爭”帶來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管的越厲害,孩子反抗的越兇;還有一種是孩子選擇保持沉默,非暴力不合作。兩種結果的共同點是親子間情感關系脆弱,彼此間不信任,不尊重,既然無法溝通,只好不溝通。
“權力之爭”這件事,我在做了兩年半的全職媽媽后,才清楚地認識到。有一次,快到睡覺時間,女兒要吃棒棒糖,我告訴她晚上不能吃糖,蟲子會咬壞牙齒,她當然不放棄,死纏爛打地堅持要吃糖,并且拒絕洗漱上床睡覺,旁邊看電視的老人見她哭鬧便說,不想睡就再玩一會,于是女兒更加有恃無恐。面對一個耍賴的一個唱反調的,我立刻火冒三丈,對著女兒吼起來:“我數到三你過來洗臉刷牙!”,結果可想而知,女兒大哭聲,我的吼叫聲,還有老人從中插手,估計樓上樓下都能聽見我家的睡前大鬧。原本的管教最后陷入一場權力之爭,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錯誤的管教方式往往非此即彼,要么一味的順從溺愛,要么強硬地棍棒底下出孝子。走好民主路線之所以難,因為做父母的自己在童年時代也并沒有體驗過真正的民主。
年輕的父母不知不覺將上一代人的錯誤的管教方式重復在下一代身上,卻不自知。
我們拒絕承認,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其實都源于你自己。
奇怪的是,通常首先意識到問題的是孩子,父母則表示完全搞不懂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這孩子怎么變成這樣,實在拿他沒辦法了!”“這孩子天生就是這種性格,不像別人家的…”
有人說,這世上唯有做父母是不需要任何考核證書的。難道每個人天生就能做好父母的角色不需要學習?難道孩子出現的問題需要負責的不是父母。
如今80、90后這一代年輕父母常被嘲笑只會照書養孩子,時不時聽到有身邊年輕父母談論因為育兒觀念的差別,差點鬧得跟自己親爹親媽反目。
隔代育兒的沖突此起彼伏,說到底是“誰來做主”的問題。作為新手父母,探索的路程充滿挑戰,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相信自己已經見多識廣身經百戰,于是矛盾又來了,該怎么帶誰來帶,遵循老經驗還是依據新科學,到底應該聽誰的,便引發了新一輪的權力之爭。本是一番好心的替兒女著想,最后弄得紛爭不斷,哪一方都不痛快。
倒不是說傳統的經驗完全一無是處,只是當我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不希望自己經歷過的那些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再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畢竟,科學育兒法是建立在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用一種更平等更有效的態度去正面管教,照書養也沒什么不好。
然而,也并沒有哪一本育兒百科或者教育家能向父母保證,只要照著做就一定能教育出一個完美的孩子。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尊重、信任、引導而不是干預、插手、控制。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正如沒有完美的大人。嬰兒從出生開始就在家庭關系中不斷給自己定位,尋找自己的價值和歸屬,如果家庭成員間關系不夠健康,父母對孩子的反應有所偏頗,就會影響孩子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進而發展出有問題的行為模式和性格特點。
每一個父母曾經都是孩子,我們也曾做過鏡子,當我們成為了父母,孩子便是我們的鏡子,更多時候,審視自己永遠比評判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