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3971 字 l 建議閱讀 8 分鐘
快到年底了,本該是更多加速前進的時候,我卻發現,更多的人開始接連地自暴自棄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難道真的是因為學習太累進步太慢的緣故?
有人問我,什么是持續踐行,我說,就是每天做好一件小事,比如,寫50個字。
這很難嗎?
打游戲都能從晚上8點達到凌晨2點,整整6個小時,為什么學習卻不行呢?
可能就是學習的方法出了問題。
1.高效學習
什么是高效學習?
顧名思義,高效學習就是以最高的效率進行學習這件事。
只不過,學習本身卻是一件復雜的事,包含了要學什么?怎么學?零基礎還是有一點基礎?感不感興趣?等等。
所以,我想把它拆開來看,談談高效組合學習這件事本身。
換句話說,我想要重新認識一下高效和學習組合起來到底意味著什么?
是一種新的意義?還是一種新的方法?或是一套完成的操作流程?還是清晰的思維方式?
我認為——
高效學習 = 行動 X 方法 X 思維
這是一個連貫的過程,而且是乘法,不是加法,因為任何一個變量為0的話,高效學習就等于零。
這個公式既是我們可以賦予意義,也是方法論的集合,更是整體的操作步驟,而先后順序還很重要。
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應該是思維或方法排在最前面,但這里,我認為行動應該排在前面,因為想要獲得高效的學習狀態,行動是第一位的,但同時方法和思維模式也同樣重要,不是說只要有了行動就行了。
也許這個公式并不難想到,但是你會說行動不也是方法中的一種嗎,為什么要單獨拿出來?
因為現在很多人不缺方法,不缺思維模型,卻的就是最簡單的行動,同時行動還能表明身體的作用,光靠大腦有時并不能完成真正的高效學習。
換句話說,高效學習同樣會花很多時間,這就需要身體的支撐,甚至可以不夸張的說,沒有體力,就沒有真正的高效。
2.四個誤解
我們知道程序員都常常喜歡自嘲,說自己是碼農,和工地上搬磚的差不多,每天干的是體力活。
這樣說,并不完全錯,但編程其實是一個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只不過程序員,常常需要加班熬夜,體力不好真干不了這事。
換句話說,現在已經不只是一個光靠體力或光靠腦力的時代了,而是二者必須結合起來使用的時代。
同樣,高效學習也是這樣,一味強調腦力的重要性,忽視體力的重要性,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達到高效,試想一個患重感冒發高燒的人,讓他學習,效率能有多高?
我歸納了大致四種,現在人們對高效學習的認知——
高效學習 = 能勤奮努力學習很久
高效學習 = 學任何知識都很快
高效學習 = 能記住很多知識點
高效學習 = 同時學習很多專業知識
第一種認知,認為高效學習就是只要堆時間,就能有成果。
而實際上,效率利用率并不夠。
換句話說,就像是在說電腦的運行時間只要越長,計算能力就很厲害一樣.
現在,我們都喜歡說不要拼體力,要拼腦力,但是過度拼體力,就會陷入體力投入很多,給我們帶來沉默成本已經很高的假象,不投入怎么可能能高效學習?
這是錯的。能長時間學習本是一個本來很好的能力,可我們沒有搞清楚狀況。
第二種認知,不過是沿用過去學校里講的從零開始學習知識的學習方法,在學校階段可能還能達到高效,但一旦進入社會開始工作,這種所謂的“高效”,不過只是誤以為自己處理能力好而已。
處理知識的能力好,是部分的高效,不是整體的高效,因為即便每天能看懂所有的新聞信息,對這些信息篩選,不歸類,不應用,最后會慢慢遺忘的。
換句話說,不會萃取知識,只會高效地理解知識,同樣是假的高效。實際上,很少有人真的是從零開始的,而是無意識的在使用核心通用技能,比如,認字,語言能力,沒有人說沒看完一本書,要重新學一次認字的吧?
第三種認知,也是現在很多人最普遍的學習方式,認為高效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記住更多的知識,只要能記住了,應用自然沒有問題。
而實際上,所謂的超強的記憶力,是可以通過一套科學的方法訓練出來的,能夠記住圓周率小數點后面很多位數,可我想說的是,記住了又有什么用呢?難道要用這個拯救人類?
獨立的知識記再多,并沒有多大作用,就像現在很多冷知識,機器人能比你記得更多,但是它在解決問題上并沒有任何一個普通人厲害。
因為機器人是缺少聯系的能力的,人有這個聯系的能力,不過如果我們不使用它,同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第四種認知,是輸入能力很厲害,認為只要輸入能力超過常人,那自然就是一種高效學習了,因為對于學習來說這樣高效的輸入已經是很厲害了。
可問題是,輸入了很多信息,不處理,這樣的信息難道不是信息垃圾了嗎?反正最后都要被扔掉。
或許是受計算機里并發的概念的影響,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并發做很多事,比如,工作時一邊看手機,一邊寫報告,還能一邊聽歌等等,似乎這樣的高并發就是高效。
而可能你不知道,計算機里的并發,同樣也是最容易造成性能瓶頸的問題,不只是切換會耗費大量時間,處理器本身很可能也處理不過來,不然,電腦也就不會有死機一說了。
只不過大腦看上去似乎并不容易死機,但是,對于過多信息,同樣會讓人感覺轉換不過來,其實就是并發的事情太多,而處理能力跟不上的表現。
3.四個方法
其實細心的人,就會發現,每個獨立的部分看起來都是非常高效的,可為什么還是不是高效學習呢?就像漢堡包一樣,分開來看,面包很有營養,雞肉很有營養,蔬菜很有營養,都是綠色食品,為什么合在一起叫垃圾食物呢?
就是因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而學習也是一個整體系統,某幾個部分的高效,不代表整體的高效。
這里就要提到一個概念,叫系統論,也叫一般系統論或稱普通系統論,是由貝塔郎非創立的一門邏輯和數學領域的科學,其目的在于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一般原則。他于1948年出版的《生命問題》一書,標志著系統論的問世。貝塔朗菲提出生物的開放系統理論,為生物進化的自組織系統理論建立開創了先河。(維基百科)
而后來的計算機就是系統論的實踐者,因為計算機系統就是一個整體和部分的高效統一體,比如,CPU處理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到達內存能夠協助的一個上限最好,同樣硬盤,外設設備等都需要和整個硬件系統相協調。
所以,我們就能明白,學習同樣是一個部分和整體協調的過程,單獨分開看的高效學習,不是真正的高效學習。
而要想達到真正的高效學習,我認為要使用四個方法——
1、從完全拼體力,到腦力組合體力。
肯花時間是好的,而要想到達真正的高效學習,就不能一味的強調體力,而是要把體力和腦力結合起來。
比如,看書寫筆記,低效的方式就是邊看一邊寫,而高效的方法可以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寫部分脈絡,再引用并記下觀點,這樣效率比一味的讀再寫就要高很多,或者整體通讀后,再略讀,再回憶寫筆記,或者直接寫批注。
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而絕對不是單單的想著只有一種方法就好。
2、不要完全從零開始,要能萃取并遷移通用能力。
方向很重要,找對了方向,才能最終獲得好結果,同樣,能力是可以遷移的,要有這樣的意識,然后行動起來,找到方法。
比如,寫作能力,可不可以應用到述職報告或總結分享里去,而不是今天誰說這個方法好,就用這個,明天又有人說那個方法好用那個,你應該找到自己已經具備但是只需要重新思考并提煉出來的核心能力,然后補充相關知識重新使用。
3、從單機版,切換到聯機版。
我們都玩過游戲,比如,單機游戲《刺客信條》,聯機游戲《王者榮耀》,而學習上,我們常常都是單機版的學習者,不知道該怎么活用聯機的信息。
雖然我們都知道搜索,但是在學習時到底該如何活用搜索,并不知道。
其實就是前面公式里說的,行動有了,思維視角也有了,但是方法并不清楚。
會用搜索只不過是一個基礎方法而已,在寫作時該如何使用搜索?在建立知識體系時又該如何使用搜索?在閱讀時?在演講時?在和別人溝通交流時?
聯機學習不單單只是說的我們會使用手機學習,而是怎么去聯機?和什么聯機?聯機后有什么操作?以及聯機失敗后的措施等等。
而更廣泛的聯機還可以是和人,如何打造人脈?如何溝通交流?如何影響別人?這些方法都非常非常多。
而你一定要用公式來反復拷問自己,到底自己是哪個地方缺失了。
4、從只輸入,到輸出倒逼輸入。
我們都知道學習金字塔,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的,如下圖。
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范”,采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學會后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當然,我們肯定要說以教為學最好了,但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因為都還卡在高并發輸入上的。
前面我說過,現在因為有了手機,我們提高了輸入的數量,但是處理速度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就更不要說輸出的數量了。
這就是,有方法,有思維,沒有行動,很多人都沒有輸出的行動,高效學習就是等于零。
因為即便是把這個圖倒背如流,不去實踐,不去把加工過的知識輸出并應用,實際上,同樣是非常低效的學習方法。
甚至想著只要輸入,自動就會的輸出的錯誤思維,那就更不可能高效學習了。
| 持續踐行
這就是我今天輸出的高效學習v1.0版本,你覺得還有什么可以補充的?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高效的學習者,或許這個公式——
高效學習 = 行動 X 方法 X 思維
能給你一個新的視角和參考。
因為我特別感受到,不斷的行動是第一位的,沒有方法可以找,沒有思維可以慢慢塑造,可唯獨行動缺少不了,但一味的行動也會走入誤區,需要方法來幫助提高效率,思維來糾偏保證質量和方向。
今天說的系統化思維,后續我會引用更多相關著作來詳細寫寫的,是一個非常好的思維工具,值得收藏到你的思維模型里。
歡迎留言,說說你的高效學習心得。
持續踐行,從每天完成一件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