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60年代時起,人們對性、性別、靈性這類話題已不再諱莫如深。由于有了助產士和救濟院,甚至連出生和死亡都走出了家門,只有老去是當今社會僅剩的禁忌。
在時間的長河中,從初生的嬰兒,到耄耋的老人,在靈魂上都是平等的。因為你我的今生就是一場輪回,一樣的花開花謝。
不管你是否年輕或已年老,我們都有一個誰也逃避不了的、永恒的問題,就是面對老去、死亡的時候,你要如何做到釋然、滿足地安于老去,從容的面對死亡?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或者需要一位長者的指導,那么你就要翻開這本 美 拉姆·達斯 著 STILL HERE 《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
作為曾經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是一位離經叛道的心靈導師,從事臨終關懷工作30余年,一直自詡知道老去和死亡的含義,但是直到他中風之后,中風給他上了深奧的一堂課,他領會到了這種殘酷的恩典,才真正感受了“老”的含義。
拉姆·達斯原名理查德·阿爾伯特,于1963年遭哈佛大學解雇。其后,他旅居印度,易名拉姆·達斯,意為“上帝的仆人”。
在《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這本書里,作者給我們生動的講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其中的一個是“張伯做的外套”,他告訴我們,“老年人”這一身份就像張伯做的外套,禁錮了一個健康正常的人。
現在的文化讓我們將老年人描寫成愚蠢、頑固、報復心重,甚至是“可愛”,你會發現這個崇尚快節奏、追求效率的文化對老年人不加掩飾的反感。
智慧是人生中難得幾樣不會隨歲月流逝而減少的東西。當人生的一切都在衰退時,唯有智慧會隨歲月而增長。在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中,長者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以信息為重的社會里,老年人就像過了時的電腦,無人問津。
我們如何為當今文化注入珍貴的長者智慧。
我們又該怎樣擺脫強加在老年人身上的不合身又不合時宜的包袱,讓他們能夠貢獻自己的余熱呢?
血液循環停止,心肌失調,心室節律紊亂,肌肉組織供氧不足,器官衰竭,關鍵部位受損。人們因此感到胸悶、出冷汗、喘不過氣來,常常伴有嘔吐和劇痛。
這就是臨終一刻給身心帶來的痛苦。
在這種狀況下,要想清醒、有尊嚴的死去,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大約十年前,麥克阿瑟基金會將“守護神獎”頒給了邁克·勒那,這位杰出人士的工作是幫助癌癥患者。談到如果自己身患癌癥時的態度,他的一番話讓人感觸很深:
“如果得了癌癥,我會反省生命的意義,哪些該放棄、哪些要保留。
“我會挑選一位好的腫瘤專家。我有親朋好友,不需要他同情我,但我希望醫生能仁慈一點。他必須對此類疾病了如指掌,能耐心回答我的問題,了解我參與醫療方案的愿望,支持我采取輔助療法,臨終時能為我治療,在感情上陪伴我。
“我會采用一切有機會康復的傳統療法,但我不會選用還在試驗中或副作用大而療效差、危及生命的藥物。
“我會采用輔助療法。加入一家好的慈善團體,找一位有經驗的心理醫生。這些年來,我一直吃素,但我會想辦法增加自己的營養。我會冥想、練瑜伽,在森林、海邊散步,去爬山,多花一些時間親近大自然。
“我肯定會去看中醫,吃草藥、做針灸。
“我會不惜一切努力好起來、活下去,但我也會注重自己心靈的成長,用平靜的態度來面對死神。
“我會和珍愛的人相伴,多花一些時間看書、寫作、聽音樂、侍奉上帝。我要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不讓身后留有遺憾。我不會在以往的工作上浪費時間,我會以適當的方式卸任。
“我要按自己的方式活,接受這種無法逃避的痛楚和悲傷,但我會努力尋找其中的美、智慧和快樂。”
不管你承認與否,對身體老去的恐懼,不過是想掩飾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罷了。
在你自己終有一天要面對老去,或者你的至親至愛現在就已經在面臨老去,如何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至親至愛,比如認識到自己只是暫時寄居在身體里的靈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們只是單純的活著,只是個沒有身份和角色的靈魂,順其自然地走過人生的最后一程。
美 拉姆·達斯 在這本《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告訴我們:
從靈魂的角度來看,“自我”猶如朝生夕死的蜉蝣。但擁有了靈魂的觀點,你會改變與時間的關系,從靈魂的角度來看待時間。
“自我”在塵世的時間里活動,靈魂則在靈魂的時間里徜徉。靈魂用永世來自考問題。若能具備兩種不同的時間觀念,你會有一種歷經磨難色不改的寧靜感。掙脫“自我”的束縛,了解現在每一刻的恒久,你就會不再恐懼,而是帶著一顆好奇的心來迎接改變,坦然接受未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