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olly
外公還在世的時候,每次出遠門,都會仔仔細細地收拾自己的行李,穿上襯衣、戴上眼鏡和領帶,一副精神十足的模樣。他和我說的最多的就是讓我要好好讀書,遇事要積極樂觀。作為醫生,他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對生活總是充滿熱情和好奇心,這樣的他的確長久地影響著身邊的人,到現在大家談論起他,都是充滿敬意的,在我眼中,外公就是坦然老去的象征。
而在很多文化里,老去都意味著走下坡路,人們對老去、死亡這些話題更是諱莫如深。當然誰也不能否認老去帶來的種種不便,比如身體會衰弱,精神也不如年輕時,但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老年人就能發現他們采取的態度卻大相徑庭,有人積極向上坦然地面對著老去,對生活依舊保持著長久的熱情;有人則消極恐懼抱怨地抗拒著老去,無法面對現實。
“帶來痛苦的不是老去這一現象,而是對待這一現象的態度。”
這句話來自拉姆.達斯的《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這本書從作者自己中風后的一系列感悟出發,指引人們觀察、接受和面對老去。
我最近正為皮膚問題煩惱,在杭州生活已經一年,始終還未適應,作為四川人,嗜辣,盡管醫生告訴我不要吃辣,可是總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媽媽給我打電話,讓我注意,說作為女孩子皮膚白凈很重要,我笑著跟媽媽說:“我這是老了啊,皮膚怎么大不如前了,”媽媽說:“你就是個小屁孩,敢在我面前說老。”
其實在時間的洪流中,我們終將面臨老去,既然老去、死亡避無可避,那么至少我們可以選擇怎樣面對老去,愿我們能明明白白活到老。
珍惜家人,活在當下
我有時脾氣急躁,也曾用在忙敷衍過只是想和我說說話的父母,結婚后,自己要處理很多事情,才慢慢發現父母的不易,特別是外婆也同書中作者那樣腦溢血之后,我突然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以及家人其實是在朝著最終會分開的方向走下去的。
作者曾四海為家,生病告訴了他一個人人皆知的真理:回家真好。家是情感的港灣,這些話語我們一直在聽,其實也懂,卻往往做的不夠。看過不少書和電視作品,人到老了往往最容易有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珍惜家人。所以請記住一定要珍惜家,愛護家人,多多陪伴他們,更要注重家人和自己的健康,不要以忙碌為借口,對身體發出的疾病信號一拖再拖。
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想成為那種終日愁著曾犯下的錯,念叨過去的不幸的老人。活在當下尤其重要,無論何時,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幻想中。美國詩人艾略特說過:“隨著一天天變老,人們不愿在無關緊要的事上浪費一分一秒。此時你會摘下面具,放下虛榮和不切實際的幻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希望自己能做到活在當下,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要抱怨,積極生活。
學會與恐懼相處
通過觀察身邊的老人以及想象,我也能預見老去會帶來的各種問題,在一步步老去的過程中,心里會充滿恐懼,恐懼自己會變丑、會生病、會孤單、會無法自理、會成為他人的負擔等。
“甘地說過:“靈性的人生首先就是要無所畏懼。”恐懼無非是為已經發生的事煩惱,為根本沒發生的事擔憂。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能幫你解開恐懼的束縛。”
我很喜歡書中這段話,當有恐懼心理產生時,告訴自己這不過是心理在作祟而遠非事實,學會與恐懼相處,而不是任其發展。既然老去無法避免,那么請正視心中的恐懼,并相信愛和信心能經得起世事的變遷,經得起老去。
幫助也依賴他人
社會的價值觀告訴我們要幫助他人,社會看重的是自主和獨立,我們鼓勵幫助別人,卻認為依賴他人是弱勢、脆弱的表現,實際上這是矛盾的,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正如作者所說:“要是你必須依靠別人,何不快快樂樂地去依去靠。”
真心幫助他人,老去后需要依賴他人的時候會增多,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地看待依賴他人這一行為,做到幫助也依賴他人。
作者在中風后,不得不依賴他人,從抗拒到接受依賴他人的過程中,一步步體會到“有自主、有依賴,這才是完美的生命”。
保持“小學生心態”
書中對“小學生心態”的理解是:不帶偏見、不抱幻想,對每一刻都感到新奇的能力。其實就是對一切都充滿著新鮮感、好奇心,想要做到這一點卻很難,因為在生活的磨礪中,很多人早早地就對生活失去了好奇心,怨聲載道地活著。
在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這一過程中請保持熱情和好奇心,否則歲月的積累會成為你的羈絆,不要陷在過去,更不要對生活喪失信心,當人生的一切都在衰退時,還有智慧會隨歲月而增長,我們應該慶幸隨著老去我們并不是一直在失去,我們更會得到。
作者通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是希望大家能學會體面、樂觀地接受自己的衰老,心平氣和地活在當下。終有一天,你我都會步入最壞的境地,與疼痛和行動不便為伴,那么從《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這本書中,大家可以看看真正的衰老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什么變化,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做到明明白白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