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參加統編教材四、五、六年級的教材培訓,就教材中的“老”課文該如何使用,如何圍繞教材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兩個方面來設計一節課,來自市實驗小學的宋素君老師給大家“上了一課”,無論是教案的設計還是傳達的教學思想,都讓下面聽課的老師耳目一新。
? ? ? 宋老師執教的是《盤古開天地》,這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神話故事,宋老師緊緊抓住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
? ? ? 課堂的前半節課就緊緊圍繞第一個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用自學、小組探究等學習方式從文中圈出詞句,談感悟,想象畫面。第一個目標完成之后,又開展第二個目標的學習,第二個目標是結合文中插圖、表示時間順序和圈畫的關鍵詞句,說清楚盤古開天地的神奇過程。兩個學習目標都緊緊圍繞本單元篇章頁提示的要達成的語文要素來設計。
反思:
? ? ?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可以用這幾個詞語概括:質樸、扎實、高效。老師的鋪墊語似乎不多,但句句都很精煉,恰到好處,學生的發言卻精彩紛呈,每個學生的著眼點都有所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這一節課得到生長。
一、簡單而不簡約的語文課堂。這節課無論是開頭的回顧導入,還是達成兩個目標的研讀、體會過程,設計得很簡單,老師沒有復雜的分析,就是領著學生找一找文中感覺很“神奇”的詞句,想象畫面,談一談自己的體會,注重學生的個人感悟的表達,這個目標看似簡單,但是問題卻不“小”,首先文中能夠體現神奇的地方,不止一處,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體驗來“悟”,有深有淺,老師適時給予引導,讓這個環節的目標達成非常的飽滿,第二個目標也是,借助文中有效的媒介來介紹自己認為神奇的部分(起因、經過、結果或完整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來介紹故事,在語文結構上,似乎走出了文本,但是好像又不是,以課文內容為依托,建構自己的語言系統,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整節課,朗讀、感悟、想象、介紹,有機結合,讓這節課羽翼豐滿。
二、目標明確,新視角來審視“老”課文。
? 《盤古開天地》是四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神話為主題的一組文章,另外三篇分別是:《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1.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兩點為閱讀要素);3.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在人教版教材中,這篇課文是三上中的一篇選文,它的訓練點是:讀文、講述這個故事,積累文中的一些詞語,同是一篇課文,訓練點卻變了!對于這樣的重復選文,統編教材中還有很多,那么,對于這些文章,我們該用怎樣的眼光來對待?若是還用以前的教法、學法來組織課堂,顯然已不合時宜,因為主題、學習目標、課后生字都發生了變化,那么該怎么辦?老師教學思想就要發生改變,要樹立清零意識(幾天培訓中聽到最多的詞語),清空之前的老看法,老思路,重新審視我們面前的統編教材,并且一定要結合篇章頁中的語文要素來定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
三、精彩了學生,黯淡了老師
? ? 這節課,學生發言的次數很多,站在座位上談感悟,走到前臺來匯報,幾乎每個孩子都在參與課堂。從剛開始導入時,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整理概括,再接著就第一、二兩個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學習,學生的思維就沒有停歇過,一直處于思索、體悟的一種狀態,開始學生對如何談體會提出疑問,到后來能夠深刻地交流神話的特點,一直感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辨析能力很強,教師似乎在這節課上言語不夠豐富、精彩,但這恰恰是這節課要向我們傳達的信號,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并不是領導者,牽著學生鼻子走,只能走進一條胡同,視域狹窄,學生需要的是廣闊的世界,宋老師恰到好處的引領、指導,助推這節課深度挖掘,讓四年級的孩子深刻領會到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
? ? ? 一本教材,一篇課文,在課堂上,如何深入?又如何淺出?需要我們老師修煉自己的內功,尤其是當我們要推翻之前的教學思想,再重新看待新課文,建構自己新的課程理念和體系時,內心真的很焦灼,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愿能夠慢慢地理解、接受、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