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做出選擇,例如我們選擇生活伴侶,選擇未來工作的方向和生活的城市,選擇是否需要更換工作,遇到重大項目和金額較大投資時采取何種策略等等,都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決策的正確與否,會影響到我們人生的發展和家庭的和諧,本書就提供了一整套管理的方法,并結合大量的事例來讓我們減少選擇的失誤,增加正確抉擇的概率,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書。
書中主要談到了四大因素阻止有效決策: 思維狹隘、證實傾向、短期情緒和過度自信。為了克服這四大阻礙因數,書中給出了相應的四點建議:使用WRAP流程法來拓寬選擇空間; 把假設放到現實生活中檢驗;在作出決定前流出一段時間來考慮;做好出錯的準備。
第一、拓寬選擇空間。
避免思維狹隘,也就是我們除了考慮聚光燈下面的東西外,還需要考慮到聚光燈下面的其他環境及影響因數,書中就談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指的是我們做出選擇時所放棄的東西。例如我現在手頭上有1百萬,如果買房子,可能會有每年10%的升值,如果買股票,可能會有20%的收益,但也可能出現20%虧損,那么如果我們買股票的機會成本就是10萬元,如果買了房子,機會成本平均是0,這樣就很容易做出選擇。除了考慮機會成本外,打破思維狹隘,我們還可以采用”消極選項測試“。即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你當前正在考慮的選項,你還能做些什么?
多目標追蹤。多目標最終等于同事思考一個以上的選擇,當你同時考慮多個選擇時,你認識到了問題的形狀。
找到那個已幫你解決了問題的人。當我們陷入僵局時,我們應該主動收集行業信息,努力尋找哪些已經成功了的企業帶頭人或行業方面的專家,或經驗豐富的行家里手,從他們那里得到幫助和指點。因為他們是經過多次失敗并總結經驗后才成功的,他們的意見會極大的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二、把假設放到現實中檢驗。
考慮相反的情況。書中概述了三種對抗證實傾向的方法:如我們可以使他人更容易地提出反對意見;我們可以提出更有可能使相反信息顯現的問題;以及我們可以考慮相反情況的方法對自己進行核查,這樣真理會越辯越明。
縮小和放大。縮小時,我們會采用外視觀點,向那些做過類似選擇的人求教經驗,放大時,我們會利用”特寫“觀察情況,尋找可以使我們作出決定的”本質“。這兩種策略都是有用的,它們都會以某種方式增加我們對情況的深入了解。
嘗試。嘗試就等于做小實驗來測試我們的理論。我們不是直接就進去,而是先試探深淺。嘗試的方法非常有用,因為我們在預測未來方面做的很糟糕,現實檢驗的終極方法就是嘗試。
第三、在作出決定前流出一段距離來考慮
克服短期情緒。瞬時的情緒會誘發我們會做出在長遠看來是壞決定的決定。克服這種短期情緒可以采用10+10+10 分析法,即在三個不同的時間范圍內對決定進行考量:從現在起10分鐘后,我們對這一決定會議什么感覺?再過10個月呢?10年后呢?這三個時間范圍的框架為迫使人們流出決策考慮的距離提供了簡明的途徑。
尊重你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即長期的情感價值、目標和志向。將你的核心價值觀視為神圣的東西,在解決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時就變得容易一些。書中提到在INTERPLAST內部,無休止的爭論在管理者做出病人是最終的“顧客”的決定后得到了平息。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排定優先順序。
第四、為出錯做好準備。
書檔未來。未來不是一個“點”,一個我們必須預測的簡單場景,他是一個范圍,我們應該書檔未來,對從非常壞到非常好的大范圍內的結果進行考慮。通過書檔法,同時對逆境和成功做出預測和準備,我們事先做好了有利于自己決定的布局。
設置一個絆網。由于日常生活的變化是逐漸發生的,甚至覺察不到的,所以設置絆網就非常有必要,絆網的設定有兩個主要形式,首先是設定最后期限;其次時用一個“隔斷”來充當絆網。這樣受困于“自動駕駛狀態”中的人們可以通過考慮最后期限和隔離來控制風險。
信任流程。程序正義非常重要,關鍵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樣我們在做決策是一定要讓整個決策流程透明,并且相關方必須按照流程參與決策,這樣不管結果如何,大家都會滿意,這樣執行起來就會流暢很多。
書中談到了這樣一個研究,當研究人員問老年人這輩子有什么后悔的事情的時候,老人們所后悔的,不是他們做過的事情,而是他們沒有去做的那些事情,他們后悔自己沒有抓住機遇,后悔自己曾經猶豫,后悔自己的優柔寡斷。
以上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書中有大量的案例對上述決策方法和工具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我最大的啟發是,目標非常重要,但行動更重要,要不斷地去嘗試,去行動,讓知識和經驗迭代,果斷地去做選擇,即使因為嘗試過后失敗,總好過于延期之后的懊悔。我們所做的決定不可能都是完美的,但它確可以不斷得到完善,變得更加大膽且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