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期待與你一起,在電影里創造故事!
首發:石墨社(smshe189)
她愛你嗎?
我不知道。
那你為什么還要和我結婚?
那是我的理想。
在看《甜蜜蜜》之前,我也一直以為這是一部愛情片。
不僅是因為這個“甜蜜蜜”的片名。
還有那段在網絡上被廣為流傳的張曼玉哭戲。
李翹(張曼玉飾演)認遺體時,面對豹哥(曾志偉飾演)背上那個可愛的米老鼠紋身,由笑轉為哭泣的神演技,讓這部電影充滿了浪漫的氣息。
然而,當我真正有機會將這部電影看完,卻發現陳可辛導演并沒有想給我們講好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相反,他用了一個橫跨十年,關聯內地、中國香港、美國三地的尋夢故事,刻畫了兩個人不同的成長軌跡與心路歷程。
“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
她是個追逐欲望的人。”
從1986年3月1日黎小軍和李翹走下開進香港九龍的列車開始,他們兩人的人生軌跡,便迎來分叉。
雖然后續他們也會相遇,甚至成為在香港兩個相互擁抱取暖的人,但由于各自不一樣的靈魂,使得他們在未來十年,始終無法達成人生和解,更無法真正攜手走到一起。
黎小軍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他總是說,自己沒有理想。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是回天津娶青梅竹馬的小婷。
黎小軍就是大多數還在成長中的男人,他會對周遭一切產生興趣,也正因為如此,他始終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剛到香港時,他迫不及待和小婷分享這里的一切。
為了讓自己變得充實,他每天想盡辦法工作,工作之余就是睡覺。
直到遇到了李翹。
李翹帶給他在香港更多的新鮮感,也使得自己這個無法融入香港環境中的孤獨靈魂,得以有了依靠的力量。
黎小軍沒有理想,所以他更容易滿足。
在天津的時候,有小婷陪著他,聊天,騎自行車,那就是每一天最開心的事。
而到了香港,這里人群復雜,每個人說著不同的語言,每個人都忙碌著自己的事。
和大多數人一樣,黎小軍也知道自己是孤獨的。
因此,當他在麥當勞遇見李翹說普通話時,是十分親切的。
他似乎覺得在這里找到了一絲歸屬感,因此,他總是愿意去滿足李翹的所有要求。
報英語培訓班,辦銀行卡,幫她送花,陪她開店創業···
孤獨的人總是害怕失去。
黎小軍害怕失去李翹這個朋友,所以不停地向她靠攏。
這種日積月累的相處,填補了自己來到香港之后,因為沒有小婷在身邊的那種孤獨感。
所以,我們總體看《甜蜜蜜》這部電影,會發現黎小軍一直隨波逐流,不懂得自己要什么,更不用說感情這種事。
就像他把“回家娶小婷”當成一種奇怪的理想一樣,在遇到李翹之前,黎小軍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小婷之間是否就是愛情。
或許那只是環境下的一種行為默認,包括在家鄉就許諾要娶小婷,到了香港即使和李翹上了床還依然保持聯系小婷,最后為了完成這個“理想”,還是和小婷結婚。
當黎小軍和小婷坦白自己與李翹的事情時,小婷問他,那你為什么還要和我結婚?
黎小軍說,那是我的理想。
這句理想,是對小婷的侮辱,但其實也是黎小軍自我迷失的靈魂寫照。
和黎小軍性格相反的是,李翹更明白自己的欲望。
她對黎小軍說,我來香港的目的不是為了你,而你來香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我。
比起黎小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李翹更像是經過社會歷練的人,她要現實很多。
黎小軍來香港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下,奔赴香港的淘金熱潮,讓他也跟著一起來了。
而李翹則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香港人。
更直白一點,那就是活得像那些上流香港人一樣,有錢。
李翹很會鉆研門路。
雖然和黎小軍一同到達香港,她卻已經在麥當勞打工了,而且還找到了為英語培訓班拉人頭賺傭金的路子。
靠著自己的努力,她早早就就有上萬的積蓄。
而這還不夠,她后來創業賣唱片,炒股,炒樓,為的就是獲得更多的錢。
有一點可悲的是,李翹對金錢的追逐,背后是她對貧窮饑餓的恐懼。
本質上來說,黎小軍和李翹一樣,都是經歷過貧窮落后生活的人。
只是黎小軍在遇到李翹之前,一直覺得只要能飽肚子,一切就可以順其自然。
而李翹總是害怕吃了這頓沒有下一頓,她害怕自己再度變成窮人。
因此,李翹到香港之后,總會覺得餓。
她第一次覺得吃飽,是在黎小軍的屋子里,兩人一起吃著元宵。
而這次吃飽,也讓她暫時有了內心的依靠。長期以來追逐夢想,為了擺脫貧窮,她也迷失了自己,只要能往前跑,她會不顧一切。
也是這個晚上,她猶豫了。
當她說準備走的時候,黎小軍沒有挽留,而是說,去幫她拿衣服。
那一刻,李翹其實是想要留下來的。
后來,李翹也有兩次因為黎小軍而動搖自己的選擇。
第二次是黎小軍結婚以后,李翹開車送黎小軍回去。
原本李翹打算直接拒絕黎小軍,徹底斷了這番念想。因為此刻的她,跟了豹哥,已經過上了自己曾經想要的生活,黎小軍給不了自己什么。
可是她不小心觸碰了汽車喇叭,又將黎小軍給喚回來了。
這個不小心,其實也是李翹此刻內心的掙扎寫照。
到了第三次,在紐約街頭,原本要被警察送去機場并遣返,卻在路上遇見了黎小軍騎車經過。
那場穿越繁華街頭的追逐戲,是李翹萬般無奈的求助。
就在不久前,她的男人豹哥在美國街頭遭遇槍擊被害,原本以為自己就這樣跟隨著豹哥過完這一生,卻不曾想命運再次跟自己開玩笑。
李翹的三次抉擇,其實是有著內在關聯。
李翹作為一個追逐欲望的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懂得拒絕不該有的。
第一次在黎小軍家中留下來,只是那個晚上,她與黎小軍兩個孤獨的靈魂,一次短暫的歇息與陪伴。
這之后,她表現得輕松自然,依舊投入自己為欲望奔波的路上。
而第二次,多年后再見到黎小軍,此時的李翹已經有了財富,但她似乎并沒有找到真正的心安。
與黎小軍在狹窄的屋內相遇,她大口地吃著盤中食物,她說自己像餓鬼一樣。
因此,當黎小軍跟她說,我們都不要在騙自己的時候,她猶豫了,甚至她也決定回去跟豹哥坦白。
而第三次,在紐約街頭的追逐,此時的黎小軍依然是那個簡單的人,她始終堅持做好當下的自己。
而李翹經歷過多年的奔波,連最后的依靠——豹哥,也離開了自己。
其實在到了紐約之后,李翹和豹哥都渴望穩定下來了,他們也不再追逐欲望。
李翹想要個孩子,豹哥想要為她買套房子。
兜兜轉轉這么多年,李翹最終是一無所獲,倒是曾經那個一無所有,也一無所求的鄉下人黎小軍,一步一步過好自己的一生。
不過,黎小軍其實也有變化,只是剛好與李翹相反。
曾經的黎小軍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害怕孤單,所以他會對一切都表示熱情與歡迎。
曾經他愛小婷,他會同時對小婷和李翹有著感情。
到后來,他終于懂得面對自己的內心,與小婷坦白。
而經過李翹最次離開自己,他心灰意冷,遠赴美國。
在這里,他終于懂得拒絕,對于老友給自己介紹的不喜歡的人,他直接不予理會。
對黎小軍而言,這十年時間,自己是在逐漸變得成熟。
他終于不會是那個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因為害怕孤獨于是對誰都表示歡迎的人了。
黎小軍依然是隨遇而安的人,但他懂得排除自己不喜歡的。
而李翹經過這十年,也變了。
她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終于懂得去排除過多的欲望負擔,慢慢去接受平淡的生活和平凡的自己。
所以說,他們兩個與其說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路而漸行漸遠,不如說是他們花了十年,從遠處一直走到這里相遇。
十年后的紐約街頭,他們共同在窗前駐足,鄧麗君的逝去,是一個時代的消亡,也是對他們過去十年跌跌撞撞的過往,一個似乎簡單又沉重的收尾吧。
過去十年,他們不屬于一路人。
接下來的路,依然要靠他們自己,但是至少此刻他們兩的靈魂,不會相差懸殊。
李翹與黎小軍的故事,也是一個時代的寫照。
從內地(廣州、天津)到香港,再到美國。
那個時候的人們,覺得外面都是出路。
李翹說,在香港遍地都是機會,那些遣返李翹的美國警察也說,美國遍地是機會。
于是,他們涌入香港,賺大錢,然后又在股市里虧掉。
到了美國,錢還沒賺到,卻丟了性命。而此時的內地,卻正在蓬勃發展。
命運就是一個輪回,人就是其中的浮萍。
浮萍沒有根,所以在哪里都是飄零。
李翹說,這個屋子的東西都不屬于我們。
其實,對他們而言,無論在哪里,都找不到歸屬感,這才是最大的孤獨。
為了成為香港人,李翹不承認自己來自內地。只想要賣鄧麗君的唱片,賺內地人的錢。
到了美國,跟別人說自己來美國十年了,帶的又是中國旅游團。
那宏偉的自由女神雕像,每天迎接著來自全世界的人們來這里參觀,找發財機會。
而在自由女神像下,有多少人的內心是自由的呢?
《海上鋼琴師》里,那些只為在迷霧中,對著自由女神像大聲喊出“America”的人,心中到底在憧憬著什么?
大概黎小軍和李翹最終明白了吧。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轉發和關注,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更多影評: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