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位一直以來隱形人般存在的啤酒廠退休老人哈羅德獨自徒步穿過英格蘭去見一位身患絕癥的老同事,只是希望她好好活下去,帶著這種巨大的信念不顧一切的行走在路上,一路上所見所聞,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不斷穿插著回憶起的過往,有傷痛,有溫馨,有愧疚,也有覺悟。
? ? ? ? 一開始的不安不適加上慢慢適應享受走路的過程,一路上說出自己要做的事情,同時傾聽別人內心的聲音。許多事情當你開始去做了,就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艱難。
? ? ? ?一切故事的發生都是圍繞人,一路上遇到的人,不同的故事,同樣的孤獨。
? ? ? ?我討厭南布倫特,但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地方。不知道為什么終于有機會了卻還是放棄了,我想終有一天我會離開這里的,一個餐廳的女服務生如是說。
? ? ? ? 一位身穿深藍襯衫時髦套裝的優雅銀發男子,痛苦的說我想買一雙新鞋子給他,我喜歡與這個年輕男子的相處,越來越喜歡,他打動了我,他優雅的外表和不為人知的秘密,只能說給一個陌生人聽,也只需有個陌生人聽就夠了。
? ? ? ?穿著熒光緊身服的騎行母親,輪廓突出,頭發短得可以看到發白的頭皮,說著自己像鳥兒一樣自由的言論,想和誰上床就和誰上床,而手臂上卻布滿粉色柔軟的疤痕,是怎樣的孤獨讓她這樣傷害自己劃出一道道血痕?
? ? ? ? 來自斯洛伐克嘴里時時蹦出臟話的年輕女子瑪蒂娜,毫不在意他的骯臟落魄,執意把他請回家幫他治療傷腿,把救治好他當作自己的使命以致于能讓他完成他的使命,在最艱難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溫情,多感激。當哈羅德羞愧窘迫得想躲閃掩飾自己的骯臟時,瑪蒂娜說在美國洗廁所的時候比這兒臟得多。她在等他的男朋友回來,他跟隨突然出現的另一個女人和孩子突然消失了。她會一直等,即使她知道他永遠不會回來了,陪她一起等的一雙新鞋,一條狗,一扇門。
? ? ? 埃塞克特遇到的一個在做簽售有名作家,許多家庭的狗都以他命名,他對哈羅德說那些字一個都不是我寫的,我甚至都沒讀過,我只會跟不同的女人上床,你看吧,我根本就是個混蛋。但大眾都認為他是好好先生,外在光鮮與糜爛生活的不一致,而人們都只相信他們表面上看到的。
? ? ? ?那么多人,有缺乏勇氣躊蹴不前的,有充滿遺憾的,有帶著無盡傷痛的,有孤獨癡癡等待的,但是不管怎樣,世界依然快速的運轉發展,而每個人依然要上路,要走自己的路。
? ? ? ?中間有過想放棄的時候,那是在遇到一個醫生跟他聊起癌癥的情況后,然后路上看到一個像戴維一樣的人,回想起瘦骨嶙峋,整個抗拒外界只是一心想銷蝕掉自己的兒子,想到與他越來越遠的距離,想到莫琳對自己的怨,想到奎妮不會有好轉,認為一切都不會改變,絕望和無力侵蝕全身,想要放棄徒步,只是在打電話到療養院問起奎妮情況的時候,聽到護士說她出現了奇跡,在等待著他帶來,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治療方式,只是那一刻,哈羅德一下子又燃起了希望,繼續徒步。
? ? ? ?后半段的劇情變化比之前段要更多起伏和戲劇性,因為媒體報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一路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跟隨者,一個無家可歸偷東西的小男孩維爾夫,一條小狗,一個感到痛苦找不到生活意義的離婚女子凱特,一個離了婚沒要到兩個孩子撫養權的父親里奇,然后有著更多的徒步團體加入,只是慢慢的轉化成浮夸的另一條劇情和故事,帶著目的性的和非目的性,一個人的上路成了一種信仰,變成了一群人的朝圣,時時刻刻對著外界的媒體,有時候成了一種刻意的表演。在多人的群體中,總是有多種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哈羅德跟隨眾人的腳步,讓他再次慢慢迷失自己,消沉下去,哈羅德終被拋棄,維爾夫更早已離隊而去,開了網店,販賣與之相關的信息和商品,凱特重現回頭尋找過去的自己,里奇以領頭人的身份帶著哈羅德的信仰拋棄哈羅德肉身的新群體先行到達小鎮,小鎮早已喧鬧般迎接英的勝利到來,鮮花掌聲歡笑狂歡,忘卻了真正的哈羅德和醫院里的奎妮。
? ? ? ?被拋棄后的路程是哈羅德最艱辛的一段,這段看得也是最揪心的,喪失掉信心和意義的時候,覺得自己渺小到被整個世界拋棄,那種茫然不知所措亂撞的狀態,渾渾噩噩的向一個大概的方向,一直走走走,走了許多錯路,最終走到了終點,沒有預想中的巨大驚喜,沒有想象中的熱烈歡迎,只有無盡的,見到奎妮時,對于癌癥晚期患者的描述不敢細看,那是極其殘酷難以忍受的一個畫面,她已經是最晚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好起來,終究沒有出現奇跡,沒有改變什么。欣慰的是她等到了哈羅德的到來,走得很安詳平和。
? ? ? ?看到后面才出人意料的發現,原來戴維二十年前已經上吊自殺了,原來母親完全封閉了自己,一直都是在和一個靈魂對話,失去最摯愛的孩子給父母帶來了永無磨滅的巨大痛苦和隔閡,原來最孤獨的時候不是一直一個人,而是愛人在身邊卻變得形同陌路無話可說,一切似散亂的空氣般徒勞無力。
? ? ? ?妻子莫琳發現他真的離開時,滿腹怨言,忍受那么多年丈夫的沉默和懦弱,他那一刻勇敢的改變上路和堅持卻是因為另外一個女人。只是當他不在身邊的時候,孤寂像食蟻一樣吞噬全身,她非常想念他,她搬回了主臥,把自己的衣服和他的衣服放在一起,就像以前兩人站在一起的樣子,她開始跟鄰居聊天,不斷的提起哈羅德,為他的行程而自豪,那是在他面前都沒有的坦誠。
? ? ? ?最后的最后,以為什么都不會改變,卻還是改變了一些東西,身邊的人開始為你的勇敢和堅持而自豪,也幡然悔悟過去,重新審視過往的場景,原來更多時候錯怪對方大吵大鬧的時候,都用盡了全力保護自己的那點自尊,言不由衷的說出激烈的語言傷害彼此,原來都有努力嘗試過,雖然沒有成功。原來莫琳一直責怪自己的丈夫,是不肯面對和原諒自己同樣的沉默和懦弱,還有冷漠。她也開始回憶兩人剛開始見面、談戀愛和成家的時光,精心準備各種食物,花園里永遠盛放著最美的花朵。哈羅德在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還是最愛的人在背后默默支持著他走下去,不希望他的生命再次留下最后的缺憾,那樣真的是永遠的缺憾了。
? ? ? ? 還有想象不到的給許多陌生人帶來了感動和希望,不管他們是怎樣的誤會解讀,只是因為這樣的人和事存在而感動,信仰也是信念,總有人在堅持著去做我們不曾做過或者不敢想的事情。
? ? ? ? 莫琳最后趕到哈羅德身邊陪伴他時,兩個人在沙灘邊想起最初相遇的場景,哈哈大笑起來,開始像以前一樣說話聊天,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逝者如斯,我們總得同過去的錯誤和解與過去的傷痛告別才能珍惜現在和不負余生。
? ? ? ? 看完整個故事,一直在想發生的起因:
1. 哈羅德為什么要上路
? ? ? ?長期以來成長和生活的壓抑,讓哈羅德總是沉默,害怕成為焦點,他永遠循規蹈矩的一個人埋頭做事,平庸和懦弱的沉默,讓他一次又一次辜負了一些人和事。直到他收到了那封信,二十年前,奎妮是一個黑發女人,一個沒有什么朋友只和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同事,現在奎妮患了癌癥即將離開這個世界,而他的生活卻一層不變直到老去退休,他回想錯過的機會,錯過的小小戴維的成長,錯過的妻子能做出更多的關心,他問自己有做過什么有意義的事情嗎,竟一直任歲月蹉跎。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這幾十年里做了些什么呢?給奎妮郵寄回信時,在加油站碰到一個女孩,談起奎妮的癌癥,女孩子說起自己的阿姨也患了癌癥,說我們總得相信些什么,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只是一時的機緣巧合,哈羅德受到鼓舞認為自己走路去看奎妮,她也一定會好起來的。
? ? ? ? 當哈羅德下定決心的時候,便建立了一種信念,剛開始的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到,也想過轉身做更多準備,但同時也清楚轉身會把自己再次打回慣常的樣子,對安穩舒適的留戀還有身邊人哪怕一個表情的懷疑,都會打斷一時積攢的勇氣,不給自己退縮的機會,詢著這種信念反而堅定的走了下去,體會到了不一樣的開闊境遇,他在路上后悔之前沒有信仰,如果有信仰,會更勇敢的面對以前的生活,或許一切也都會不一樣。
? ? ? ? 只是,過去的已無法逆轉,還好,現在在做了。
2.原生家庭的痛
? ? ? ?哈羅德很小就被父母拋棄了,父親酗酒,母親只想旅行,后來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頻繁帶不同的女子回家,小哈羅德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內衣竟覺得很美好。16歲的時候,父親把他趕出家,那個他最喜歡的阿姨說,他好可憐,而他離開前想擁抱她一下卻還是沒有。在路上,哈羅德最脆弱時不斷想起最痛苦的回憶,就是母親離開的那一天,把他的快樂全帶走了。
? ? ? ? 一個從小沒有被好好疼愛過的孩子長大后也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和疼愛自己的孩子。哈羅德膽小懦弱,不敢與外界連接溝通,像一團穿著西服的虛空,甚至都沒勇氣承認自己老板的惡毒和自己犯下的錯誤。
? ? ? ?戴維從小那么聰明,聰明到讓父親有了敬畏和羞愧心,他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喜歡一個人待在屋里研究思考各種事情,讀各種各樣的書,但是從小跟父親說話就很陰沉,會帶著譏諷回應父親講的笑話,甚至向在同一陣營的母親吐槽,他會以挑釁的口吻問父親不知道的地方,會嘲笑父親的老板反諷父親的懦弱,但父親多數的時候是沉默不回應,越是聰明的孩子越有困惑的地方,在許多孤獨無助的時候,父親沒能解答和互動,甚至只是一句鼓勵和擁抱,他一輩子都在與父親的平凡懦弱抗爭,即使上了劍橋,卻很少給母親打電話和回信,不與父母聊起任何學校的人和事,暑期也是大量的酒瓶和一些大麻煙,抑郁癥一直陪伴著他,畢業后無法工作,直到最后自殺身亡,何嘗不是另一種更慘烈的不會于外界連接溝通的方式。雖然母親在最后終于釋然時說:他畢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也許做成的也只有這件事。
? ? ? ? 原生家庭是許多人痛苦的原罪,不止心理學中研究,也有無數的書籍和電影敘述,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身邊的人及其成長背景,會發現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有著難以跨越的響。哈羅德老板的惡毒和暴戾也同樣離不開他屋子里母親留給他的詭異的紀念品,一脈相承的特質傳遞到他身上。
? ? ? ?看過一部電影《超脫》,里面描述了許多問題少年,想要被理解,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獲得身邊人的認可,想要掙脫家庭的束縛,逃掉家庭帶來的傷害。老師都是帶著家庭的痛在掙扎,他一開始不敢在一個學校長久得教學,因為他太理解那種痛,太艱難的掙扎,他難以承擔起他們的命運,直到一個胖女孩寄予他的愛的希望又破滅后的自殺,才終于讓他直面更多自己,讓他想要更多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心靈黑暗的陰霾。
? ? ? ? ?只是,我們都知道,還有更多的人,終其一生都未能碰到引路人,而真正的超脫需要經歷種種心靈的磨難,像哈羅德的朝圣一樣,一個人向著目標努力堅定的走下去,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改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