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
讓你更懂父母心
近日有一名熱心網友在網上發帖:
這兩天,今早6點在人行道看到一小伙一邊掃地一邊耳機聽音樂,正在附近掃地的阿姨告訴我:“我老鄉,福氣好,她兒子大學生,每年暑假不回老家,每天早上來幫她掃地……”我好奇地與小伙聊上了,29歲的小錢告訴我:“自己是博士生,還在上海讀書,由于老家貧困,五六年前父母為了我上大學就到嘉興做環衛清潔工,他們為我讀書省吃儉用很辛苦,所以每年暑假到父母這兒住個把月,早上幫他們掃地2小時左右,減輕下他們的勞累……”
什么?博士生掃馬路?
這位網友快驚掉了下巴,便迅速發帖,果然,網絡上的各路吃瓜群眾也是如此。
但這位網友發帖前也要先搞清楚男主的基本信息,好吧?
人家姓田,不姓錢,叫田俊濤,今年二十九歲,老家是河南的,今年剛考上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材料系的博士生。
1、有人為小伙子有孝心、懂得體諒自己的父母點贊
2、也有人覺得同濟博士掃馬路簡直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
3、也有網友覺得小伙子就是自私自利,既然知道自己家境貧寒,為什么還要讀博?不去早點工作來為父母減輕壓力?
相比網友的戲多,同濟大學博士以及他的環衛工父母則淡定很多。
1、小伙子沒有覺得有任何丟臉或是掉價:“他們在老家種地,我就幫著種地,他們在嘉興掃地,我就幫著掃地,這不就是兒子天經地義該做的嘛!”
2、父親也覺得兒子這種幫助父母掃地的行為很正常,為人子幫父母干活做事盡孝心不是天經地義嗎?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原本很正常的一些事情也會上新聞。
相信這位29歲的同濟小哥之所以引起網友的熱議,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博士的標簽吧。
已經是博士生的兒子還要為環衛工的父母來掃地?
反差如此之大,也自然成為了人們爭論的焦點。
我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一直推崇“百善孝為先”。無論自己成人以后,是否有能力,都要對一直養育自己的父母盡孝心。
人們在此次事件中爭議的焦點不再是以往的該不該,而變成了一個同濟的博士生為父母這樣做值不值?
小田哥哥是一個非常正能量的人,在他自己的回答中就可以看出來——毋庸置疑,幫助和孝順父母,當然應該。
“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我是我父母的兒子”。
“幫爸媽干活的時候,請大家不要盯著我的學歷看”。一來,不管是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博士生,我都是我父母的兒子,他們在老家種地,我就幫著種地,他們在嘉興掃地,我就幫著掃地,這不就是兒子天經地義該做的嘛!二來,保潔員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學歷沒有關系。
學歷和盡孝沒有一丁點關系,盡孝和父母職業更是沒有關系。如果因為自己省吃儉用、辛苦操勞終于撫養成人的兒子是高學歷人才,而自己則依舊從事著最底層的職業,拿著可憐的薪水,就因此來追問是值得還是不值得的問題,是不是太過功利,也顯得非常的荒唐?
我想,網友們之所以爭論值不值的問題,無非是覺得博士生學歷更高,能力更強,創造出的價值更多。而環衛工這一職業技術含量低。這樣看,其實網友們依舊對社會上的種種職業用功利的尺子來衡量,而不是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平等,行行會出狀元。
況且小哥抽出自己的時間幫助父母打掃,也并非是出自金錢方面的考慮,而是秉著一份對父母的愛與關心,是一份沉甸甸的情。
在博士小哥的心里,親情和孝順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一家人相互陪伴、相濡以沫的時光,比賺錢更值。相信就算博士畢業了,他有了更好的經濟條件,仍會抽時間來陪伴父母,幫父母干活。
這件事情,讓更多的人看到現代人關注和真正關心的事情已經發生變化,對親情逐漸變得淡漠,而對金錢卻趨之如鶩。對事情的評價開始單一化,總是用金錢、從功利的角度來考量做這個事情自己究竟會得到多少好處。好處多,沒有人去督促,自己都會搶著做。好處少,撈不到多少油水,自己做了,便會被別人叫做傻子。
對那些以忙為借口一年都很難回家看看父母的人來說,對于習慣以物質和財富來進行情感表達的人來說,同濟博士生的舉動值得他們反思。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父母的責任都承擔不了,又何以擔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學會感恩,敢于承擔,不僅僅是個敬老孝老的家庭問題,博士生幫父母掃大街給我們上了一課。
你呢?對這件事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卸下半生行囊
把人世風塵關在門外
你我都是歸家的孩子
親情的溫暖 丨 離家的歲月丨 成長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微信公眾號:馥花耳語——fuhu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