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園】
端午節也是照常上班狀態,已經習慣。上班很正常,加班也很正常,但節假日別人都在曬旅游曬美食曬陪娃的時候,上班就成了一件十分煩躁的事。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人逐漸開始變得麻木。這麻木像是一種病,最初的癥狀就是臉上表情減少,加重一點后玩笑話都要聯想是否有所隱含深意的潛臺詞,最近開始慢慢影響著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連帶著很多東西都提不起興趣來,照著公式化的遇到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安排人解決,結果反饋,“看結果”成為了口頭禪。
于是乎,還是約人喝酒吧。
三中對面有一家川菜館,很適合我們的口味。老板是貴州人,帶著一副素色框架的眼鏡。石鍋水煮魚不計本錢的辣椒和花椒,就能知道老板做得一手地道的川菜。
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聽著我們一口地道的重慶話,熱情得給我們贈送了一盤川味香腸。老板親自端著香腸到我們桌前:“來,老鄉,嘗嘗我們自家做的香腸,空運過來的!”。
香腸厚薄均勻,里邊放了很多辣椒和花椒面,口感相當過癮。
“老板,老鄉來喝一杯?”感激老板的盛情,同事給老板啟開了一瓶啤酒雙手遞上。
老板扶了扶眼鏡,笑容質樸:“老鄉,我酒量不好,而且還得去做菜,這樣吧,我敬各位兄弟一杯!”
一仰脖喉結涌動,啤酒下肚。老板上身前傾靠近桌前:“以后想吃什么家鄉菜,提前給我說,我讓老家寄過來,一定讓你們嘗到家鄉的味道!”
家鄉的味道,家的味道。又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了。
獨在異鄉的人節假日不適合刷朋友圈,就像那個冷笑話:“背井離鄉出門打工,從此家鄉人就再也沒了水喝~”。看到好多朋友帶著自家小朋友出去玩,那個笑話笑著笑著就變成了思念。
接通微信視頻,小家伙歪著頭用脆生生的普通話問:“爸爸,你在干什么?”兩歲多的小姑娘調皮又可愛。
“爸爸在喝酒。”
小姑娘腦袋湊近手機,看了又看,屏幕中就只能看到她的劉海,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說:“爸爸不喝酒了,我打你!”
小姑娘并不太明白喝酒意味著什么,但是這兩句話卻直擊我最柔軟的部分,心里有東西澎湃綻放,心潮涌動。
以前覺得四海為家到處漂泊是件很瀟灑的事情,可以在各個城市間穿梭。小家伙出生之后,才發現以前想得太片面,也太自私了。哪有什么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啊,有的只是自己的不在意和家里親人的思念。成家之后,換位思考才知道陪伴的含義。
我常常在夢里夢到小姑娘突然就長大了,跟我差不多高,喊我爸爸,我卻對她的模樣看不清晰。我以為只是我太想家了才出現這樣的情況,此時此刻才知道并不是。窗戶外霓虹燈點亮了城市的夜空,小店不遠居民小區中燈火點點,暖黃的燈光中有人抱著小孩在走動。我知道,此刻我的家中也有人看著小姑娘在玩耍,但人影中并沒有爸爸這一角色。
“爸爸去哪兒了?”奶奶問。
“掙錢錢,買果果”稚嫩的聲音從視頻中傳來。
酒勁上涌,我想我該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