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了《知行合一:王陽明大傳》,又聽了和君一老師關于王陽明的講座視頻,題目叫做《從“沒頭腦“到“致良知”》,講了學習王陽明心學需要過五關。自己收獲也巨大,一下子把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為善去惡全部貫通起來,以下為分享內容:
第一關:“萬物一體之仁”。什么叫做“萬物一體之仁”?簡單來說,就是天地萬物為一體。看見陌生的孩子在井邊嬉戲玩耍,將要掉進井里,每個人都會下意識的去拉他一把,這叫惻隱之心,說明自己的心與別人的心是連在一起的;看見別人宰殺自家的老黃牛,看著老黃牛留下了眼淚,我們心里都會不開心,有同情之感,這說明自己的心與動物是連在一起的.....在儒家里面,可以論證,萬物(人、草木、動物、器物)的心都連在一起,這即是圣人之心。我們常說的“協助他人,成就自己“也是這個意思,不過”萬物一體之仁“巨大而抽象,沒有抓手,不可操作,而”協助他人,成就自己“可以立即行出來。
“萬物一體之仁”是第一關,沒有這個,第一關就過不了,心學很難學。
第二關:“夭壽不貳、 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什么意思?不管我的壽命是長是短,我都修煉自己一等待時機,等待什么時機?最大的時機就是自己的天命。從自己的良知出來,找到自己的天命,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一生未婚,但接生了5萬名嬰兒,她早年專注于婦產科,最后完成自己的天命。當你每天工作著,心里卻時刻想著我要不要跳個槽,多加點工資,或者再多干兩年,升個職,此個即是私心雜念,如果是這樣,第二關也沒過,心學也很難。
第三關:“心即理”?!靶募蠢怼笔莻€公式“心=理”,“理”是個變量,這個變量由你來填寫。在王陽明或是在儒家里面,這個”理“是天理,儒家的天理或圣賢之理。但是在每個人的心中,”理“都是不同的,每一位優秀企業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產業地圖,每一個列強心中都有一幅自己的世界地圖。當你這個“理”清明澄澈,這個“理”就是天理,比如上文說的林巧稚,她的“理”是要為千萬母親接生孩子;當你這個“理”被私欲遮蔽,這個“理”就是歪理,比如當年日本侵華,他們是真的相信他們可以構建大東亞共榮圈,他們是真的相信他們可以奴役別的民族,特別是中華民族,這是他們的“理”,但是是被私信蒙蔽的歪理。
“心即理”,心就是理,在陽明心學里面,我們要有“心”,以“心”為師,萬事問自己的心,凡是求之于自己的心,如果連“心”都沒有,心學也就學不了了。
第四關:致良知&事上磨煉。什么是致良知?朱熹和王陽明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大學的解釋。大學三綱領,八條目,其中有一句是“格物致知”,朱熹的“格”是格斗的意思,“物“是物體,”格物“就是把物體打到,也就是說你把這個東西研究透了,然后獲得知識,探求其中的規律(致知)。王陽明的”格“是使其規正,正其不正的意思,”物“是事情,心中之意念/事件,”格物“是使事情正確,然后致良知(致知),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胸中。
什么是事上磨煉?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一生下來便有良知良能,但是因為后天被私欲遮蔽,已不能見良知良能,不能致良知,故要在事上磨煉,在人情事變上做功夫,做到知行合一。
第五關:“殺心中賊”(為善去惡)。心中的賊就是我們的私欲,曾國藩的日記就是殺心中賊的典范。每個人心中都有黑狼和白狼,白狼戰勝黑狼,良知未泯。
寫到這里,雖然學習王陽明心學要過五關,但我越來越明白,其實真正就只有一關,因為王陽明“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四句教(為善去惡)“說的都是同一個事情,同一個東西,直指人心(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