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偏誤的受害者———以一種看似無害的形式
減肥這件事恐怕很多人都會很痛苦,有時不但痛苦,而是越減越痛苦,因為越減越肥。很多人食用某種減肥產品,每天早晨上秤稱重。如果發現自己比昨天輕了,就會微微一笑,將結果歸功于減肥成功。如果體重增加了,就視之為正常波動,將它忘記。很多人數月生活在這種幻覺中,認為某種減肥食品很管用,雖然他們的體重基本保持不變。他們是確認偏誤的受害者———以一種看似無害的形式。
確認偏誤是所有思維錯誤之父
它傾向于這樣詮釋新信息,讓它們與我們現有的理論,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換句話說:我們過濾掉與我們的現有觀點相矛盾(因此被稱作反駁證據)的新信息。這是危險的。赫胥黎說過:“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但我們恰恰是這么做的。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也知道這一點,“人類最擅長這樣過濾新信息,使現有解釋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這么成功,就是因為他了解了確認偏誤的危險,于是強迫自己換位思考。
在經濟界,確認偏誤特別猖獗
比如:董事會決定采取一個新戰略,于是就預示這一戰略會成功的所有跡象都會受到熱捧。不管你指望哪里,都會看到大量跡象表明它會成功。人們要么根本看不到對立的證據,要么干脆將它們作為“特殊情況”和“不可預見的困難”擱置一旁。董事會對反駁證據視而不見。
怎么辦?遇到“特殊情況”這個詞,更仔細地傾聽是值得的。
它的背后經常隱藏著很普通的反駁證據。我們最好向達爾文那樣去做:他年輕時就習慣于系統地克服確認偏誤。一旦他的觀察與他的理論相矛盾,他會特別認真地對待它們。他始終隨身攜帶著一本筆記本,強迫自己在30分鐘之內記錄下與他的理論相矛盾的觀察。他知道,大腦在30分鐘后會主動忘記反駁證據。他對他的理論越堅定,他就會越發積極地尋找矛盾的觀察。
要懷疑自己的理論有多困難
下面試驗表明了要懷疑自己的理論有多困難。一位教授讓他的學生看一組數字:2,4,6,要他們找出其中的基本規則。教授將規則寫出寫在了一張紙的背面。他要求受試者說出下一個數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規則”,要么回答“不符合規則“。受試者可以想說多少個數字就說多少個,但規則只能猜一次。大多數學生說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規則“。為保險起見,他們還試了”10“,”12“,”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規則“。于是學生們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那么規則就是:在前一個數字的基礎上加上2。“教授搖搖頭:”寫在紙背后的規則不是這樣的。“
唯一一位頭腦靈活的學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這道題的。他試了”4“,教授說:”不符合規則。“”7呢?”“符合規則。“這位學生又用各種數字試了一陣會,”-24,9,-43“......他顯然有個想法,并試圖證明它不對。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說道:“規則是:下一個數字必須大于前一個。”教授將那張紙翻過來,上面正是這么寫的。這位機智的學生與他的同學的區別在哪里呢?他的同學只想證明他們的理論是對的,而他試圖證明他的理論是錯誤的————有意識地尋找反駁證據。確認偏誤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且聽下回分解。
因為覺得此次的文章都比較符合我們所以以上大部分摘自原文
推薦閱讀:
《清醒思考的藝術》
——[德]羅爾夫.多貝里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