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你】小學一年級數學題難倒了上萬研究生: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向媽媽借了500,買了雙鞋用了970。剩下30,還爸爸10塊,還媽媽10塊,自己剩10塊,欠爸爸490,欠媽媽490。490+490=980。加上自己10塊=990。還有10塊哪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是我在同學群里看到的一道測試題,當時,同學們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沒有一條是正解。本是腦殘題,可置之不理,但我心癢難耐,玩玩腦洞,解之如下。
此題通過一系列概念轉換,組成一等式,再通過誘導性的心理暗示,將解題者導入一個心理陷阱,苦苦尋覓失去的10元錢。
首先應肯定此題為偽命題,因為看似求錢之總和,等式卻與小明形成邏輯關系;因此,小明為主體,其他個體如錢、爸、媽、鞋為客體。
分析下小明與等式的邏輯關系:因為980的債務確立,所以,此時小明的10元錢應為自己的凈資產。凈資產和債務屬于兩個概念范圍,兩個概念范圍的數字以絕對值的方式累加,無任何邏輯結果。同一概念范圍內的數字以絕對值累加才能得出邏輯結果。故,不同概念的數字累加,應考慮其屬性,才能得出正確的邏輯結果。所以,對于主體小明,10元為正,980元為負。正確等式是-980+10=-970=凈債務=鞋子錢。總錢數的等式應為970(鞋)+10(爸)+10(媽)+10(小明)=1000。
-980為小明的總債務且是在本題中的債務總數,也就是說,在小明的債務概念中,只有三個數字形成等式-490+-490=-980;此外,在本題中找不出任何數字可以與-980以絕對值相加而產生輯邏結果形成等式。所以,980+10=990在本題中是一個無邏輯關系的偽等式,990不是邏輯結果,無任何屬性上的意義。題目卻以此強化本題這個偽命題,攪亂解題人的思維,使其置偽等式而不顧,苦苦尋覓那并未消失的10元錢。
綜上所述,上題就是故意不設主體與客體,數字不分正負概念,故意亂加,混淆人的思維,從而讓人產生錯覺。這是道把心理學與邏輯學相關的一些知識結合起來愚弄人的腦殘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