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沒有多少人請家教,主流模式是自己帶 —— 從早上就要比正常時間早起做幾道數學題再去上學,到放學后參加各種課外班,家長全程陪護。這是一場軍備競賽。而且很多家庭根本沒有條件參加這個軍備競賽。
埃文特說,他不打算參加這個競賽。他給了三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
第一,高強度競爭對孩子是不健康的。小孩需要玩,而且需要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式的玩。小孩需要跟別的孩子一起胡亂的打鬧,這樣出來的孩子才有健全的人格。如果孩子從小就只知道完成一項一項的指標,考取分數,滿足大人的要求,長大了精神上容易有毛病。
第二,名校教育和家長陪護的作用,未必有那么大。人們認名校這個牌子是一回事,名校到底在孩子能力培養上起到多大作用,是另一回事。家長陪伴也許在早期階段有用 —— 幫著念念書,背背乘法口訣 —— 后期未必有用,難道好學生不應該獨立學習嗎?
第三,家長們付出這么多的“犧牲”,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其實是為了自己。名校標簽就如奢侈品品牌,跟親朋好友一說人人羨慕,也許你追求的僅僅是這個羨慕。關鍵在于,家長們把“名校”當成了一場比賽的終點,可是人生并不都是比賽,也沒有什么決勝的終點。
所以埃文特的策略是繼續縱容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幫他們學會怎么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那些成績和指標。他說跟孩子在一起花多少時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享他們的樂趣、眼光和世界。
從小高強度競爭未必好,名校未必有用,這不是哪個學者突發奇想的說法,這是學界的共識。
某高中生,成績實在優秀,畢業前一年就被加州理工學院錄取,只要繼續完成高中課程就可以去了 —— 結果孩子從此不學了。他跟父母說,你們讓我去名校,我現在已經做到了,證明了,然后就不學了。把高中校長都驚動了,非常著急,也不知最后去沒去成加州理工。
某學生,努力進了麻省理工學院,發現自己跟上課程有困難,竟然自殺。
某家長,孩子沒考上名校,竟然好幾年內跟周圍人撒謊說他家孩子在名校。
所以上名校這條路,不但難,而且有風險。反倒是我知道有些州立大學出來的孩子,身心健康,也搞高科技公司,也創業,有的特別成功還上了全國性的電視新聞。
二十年前埃文特上大學時候的美國大學格局,在今天看來可能是非常理想的一個狀態。競爭不是那么激烈,名校畢業生也的確都挺厲害。今天這個激烈競爭的狀態很不正常,也可以說很不健康,我甚至懷疑這些被父母強行推出來的孩子,將來還有沒有足夠的品格和后勁去取得真正的成就。我看有些名校畢業生給人感覺已經不太正常了。
在今日的美國,也包括歐洲的發達國家和中國,大學學歷越來越值錢,進入名校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已經激烈到了有點不正常、需要問一句到底值不值得的地步。
今日名校競爭之激烈,很像是競技體育選拔運動員。為了讓孩子將來能進職業隊當明星,你必須從小就嚴格訓練,甚至可能一步走錯都不行。那么也正如職業體育,通往名校之路會有大量的被淘汰者,會有人中途就失去資格,會有人永久性地受傷,會有人因此連平凡的一生都過不好。
如果你家小孩有天賦有熱情,本身就想上名校,愿意完成競技體育級別的訓練,那你就好好培養;如果你家小孩的天賦和熱情在別的方面,那就別忘了還有很多別的路可以出人頭地;不管走哪條路,讓孩子和家長付出太多犧牲,甚至犧牲到扭曲人格的程度,都是不值得的。
還有一點,我堅決不信:將來的世界會被一幫從小就知道聽話學習的“好孩子”主導 —— 所以你要真對孩子有巨大期望,那就別往那個方向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