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始來聊聊結構思考的基本理念,思維訓練的前提是將思考過程顯性化,思維的過程存在于我們的腦子里,很難被人覺察,思考過程復雜且很快完成,所以我們讓我們的隱形思維顯性化。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假如你是董事長,你的秘書早上一上班就給你打電話,告訴你一下內容:
“董事長你好,劉經理來電話說系統出現突發狀況,4點鐘無法參加會議了,小張碩他晚一點開會沒關系,明天再開也可以,但是最好車11點30分之前開。可是會議室明天已經被別人預訂了,但星期五是空著的。王總的秘書說,王總明天需要很晚才從外地出差回來。我建議把會議的時間定在星期五的十點比較合適,你看行嗎?”
聽了這段話你會有什么感受,感覺很亂,沒有重點,可以讓這個秘書去結工資了。那么我們要怎么去表達這段話呢?
到底是先說原因還是先說結果?
當然是先說結果了,為什么?因為這樣更有效率,所以,在商務溝通的表達中要先說結果后說原因。
原因能不能被分類呢?
答案是當然了,我們可以把原因分為人和會議室兩類原因。原因分類。
這些原因可以被概括嗎?
可以的,同時是我們考慮到肯定的理由會更有說服力。
在闡述這三個人時有順序嗎?
當然了,我們可以根據職務順序進行排列,比如王總,劉經理和小張都不能參加會議,我們可以達到一個共識就是:同類原因中的要素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組織。
我們來根據我們的共識來試試從新表達一下:
“董事長,我們可以今天下午4點的會議改在星期五上午10點開嗎?因為王總,劉經理和小張都可以參加,并且本周五會議室還能預訂。”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金字塔結構以及結構思考力的四個基本特點
結論先行
以上統下
歸類分組
邏輯遞進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