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相信很多人看過邁克爾?艾普特導演在1964年開始201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的記錄片----《7 Up》,導演選擇了14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那群孩子,從兒童步入老年。這14個人的50年里的人生軌跡,基本印證了導演最初的猜測“階級很難逾越,富人依舊是富人,窮人還是窮人”。
? ? ? ? 窮人為什么很難跳出自己的圈子?之前香港有個《窮富翁大作戰》的節目,主人公是香港G2000老板田北辰,在節目里,他與底層人士同吃同住同工作,嘗試露宿街頭,做清潔工倒垃圾、住籠屋,每天只有幾十元零用錢。節目伊始,田北辰樂觀的相信:“我始終信奉自由市場,淘汰了很多弱者。只要你有斗志,弱者亦可以變強者”。隨著田北辰在每天不斷重復的勞力工作,且薪水只僅僅夠求取溫飽的同時,他不再提“只要有斗志,弱者亦可以變成強者” 他完全沒什么盼望,每天想的只會是下一餐自己可以吃什么,絕對沒有心力去計劃未來。這個節目或許帶有香港地區的特有的客觀因素,但是反映了大部分窮人的普遍性。
? ? ? 窮人更容易被眼前的溫飽、生存要求投入大部分注意力,由稀缺導致了在很多事情上沒有選擇權,而在僅有的能選擇的事情上也沒有犯錯的權利,因為一旦做錯可能會導致更大的貧窮,因而會更專注于缺錢這件事從而造成短視,不斷陷入貧窮的惡性循環。很自然的想到了我爸,他經歷過三年饑荒,從此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般的饑餓感。他買東西都用可以買多少斤肉夠不夠買一個豬腳來衡量,比如去小店吃個面,他會條件反射般的換算成可以買幾斤肉,回家可以吃多久這樣的換算,諸如此類。盡管現在已經不再種地了,他仍舊認為種田是一件保命的事情。所以之前家里多余的稻谷從來都是儲存著,絕不會賣掉,因為他認為只要谷子在無論第二年收成如何總還有飯吃不至于餓死。
? ? 貧窮導致稀缺思維,就如饑餓感一樣,吞噬一個人的理性和長遠的思考,給人身心帶來巨大的影響。知乎里有個針對“貧窮會對人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響”的回答,排名第一的回答高達44K贊,5.1K評論。答主其中有段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因為家庭的局限,我所缺失的教育遠不止穿衣打扮這一課,比如社交能力也是我的弱項,我21歲才做到和女孩子打招呼不臉紅,22歲才學會應答自如的打電話,25歲才學會自然地和陌生人搭訕這些在別人10來歲就從家里學會并且做得如魚得水的事,我費了很多年才自己摸索會----在我看來,貧窮的影響在于,很多依靠物質豐足的孩子在少年時期建立起來的品質,貧窮人家的孩子需要 長大后自己建立。人生有很多必修課,你從小沒有條件學,你長大了就得費勁的補,但你不是一定能補上,很可能抱憾終生。”
? ? ? 幸運的是,這個答主用拼命的閱讀、學習和寫作改寫了自己的人生,但是對于很多生于貧窮的人來說只能長于貧窮,貧窮思維會由父輩“遺傳“”到下一代,幾輩人都跳不出貧窮的局限,陷入 “稀缺導致貧窮,而貧窮加劇稀缺” 的循環。 突然想起,年初朋友問過“你想過五年后自己是什么樣的嗎?”,起初,我試著去描繪五年后自己的樣子,每次大腦都無限茫然,于是我巧妙的用戰術上的忙碌來掩飾我戰略上的缺失,加劇了自我的稀缺狀態的同時更造成了短視。我還是不能馬回答,但我會找時間認真想想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