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我是一個工具控,從12年開始,我就嘗試了無數種工具來增進我的工作、生活效率。直到兩年前我放棄這種天真的想法,回歸真實,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以往的各種嘗試在剔除了那些浮躁的東西之后,留下的那一點點東西確實能夠達到我之前所預想的目的。
這次,我想講講PKM工具。這其中可能會提到我之前寫的《新技能get√ <深度學習的藝術>讀書筆記》里面的概念,如果看不懂,請再看一遍這篇文章。我盡量以簡單平實的風格來寫,能讓大家看懂,也就證明我寫作水平逐漸提高了。
我用過很多筆記軟件,有GNOTE、為知筆記、印象筆記、onenote、有道云筆記、麥庫云筆記等等,自從evernote進入中國成為印象筆記后,相似的軟件如雨后春筍一般興起。我在經歷了無數次嘗試后,最后選擇了為知筆記和印象筆記。因為自己對軟件的美觀度要求也蠻高,于是印象筆記成為了我最主要的筆記工具,而為知筆記因為它能夠導入word文件,我將它作為了工作文件存檔與查找的工具。
這樣一個私人一個工作的使用方式還是挺好,互不干擾,一段時間也相安無事。但是最近我在寫一個大材料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問題了。這個材料分成了學習、工作、生活三大塊,在這三大塊中又分別有許多個子項,我收集材料的時候就一下子懵了,每天要瀏覽上百篇網頁或論文,每一個都記錄到為知筆記或者印象筆記中,往往記住了這個就忘記了那個。還有,當我想摘取某一篇文章里面的某段話的時候,我必須一層一層地去找到這篇文章,然后切換到word里面進行編輯,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效率。于是,我再次開始了尋找之路。
為知筆記和印象筆記的問題:
記錄太多,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同一個界面無法同時進行摘錄和撰寫操作。
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為知筆記和印象筆記都是通過時間來積累材料,時間越長,材料也就越多,但是這些材料也會隨著我們的記憶曲線慢慢被淹沒在新的材料中。我迫切需要一個工具,將我所獲得的知識整合起來。就像我之前的文章寫的那樣,需要能夠記錄我“提問、解碼、操練、融合”的過程,將收集的材料和我以前的知識相結合,最后形成新的知識。
于是我又回到了onenote。
onenote就像我們平常使用的筆記本那樣,我可以選擇某個筆記本專門來記錄工作。而工作這個筆記本里面呢,我也可以選擇建立一個我新的寫作項目,根據這個寫作項目我可以分為若干個子項目,再將我找到的關于這個子項目的材料放進去,隨時在一個頁面里查找和調用,最后形成我自己的文字。
從為知筆記、印象筆記到onenote,這其實就體現(xiàn)了我對知識收集方式的轉變。曾經收集材料是通過時間來積累,看到哪個不錯就放進去,覺得只要在里面了就成為了自己的知識,但最后往往是放進去了之后就不了了之。現(xiàn)在的方式是我通過建立某一個項目,然后根據我的項目需要整理相關知識,不管是過去的知識,還是現(xiàn)在看到的知識,或者是未來又更新了知識放進去進行補充。總之,當我想起“亞投行”的時候,我會直接進入這個項目去查看當初我為其找了那些材料,現(xiàn)在我的知識是否有了新的補充,以后在哪里能夠有新的運用?這種方式也就是結構性知識的整理方式。
從線性知識到結構性知識整理方式的改變,使得我對某個具體問題理解得更為深刻也更為獨到,因為我從照抄別人的東西,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語言方式和邏輯結構。
我現(xiàn)在雖然沒有拋棄印象筆記和為知筆記,但重心卻轉變到onenote了。我更多的是用前者來收集,定期去回顧,然后用后者來整理成新的體系。就如我寫這篇文章,我除了在onenote里面貼上了我之前寫的那篇《新技能get√ <深度學習的藝術>讀書筆記》,還放了許多在網上搜集的相關的材料,最后整理成了這一篇。從起手寫到此刻寫完,才40分鐘而已,不錯,挺爽。
知識浩海無邊,要善于整理,大家一同來好好學習交流,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