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然高起,如傘如蓋,
拱斗相托,層層疊疊。
中國古建筑中的至美元素——藻井,
在這位鄞州匠人手里華麗綻放。
張立群
戲臺螺旋娥羅頂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藻井,中國傳統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類似于現代房屋的天花板裝飾。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凹面,周圍飾以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
它的出現源于古代房頂有房梁,而古人認為在殿堂內暴露建筑梁架不雅觀,精致的建筑室內是看不見椽瓦的。于是設計出了藻井,遮住天花板上的丑態。
寧波天一閣,
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
閣內有一座戲臺,
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匯雕刻、金飾油漆于一體。
最令人贊嘆的是戲臺頂部,
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榫卯,
拼接而成穹廬形藻井。
細細觀賞藻井內部,
大小不一的如意斗拱絲絲相扣,
成螺旋狀逐階而上,
足足有十六層之多,
直至穹頂匯集。
如意斗拱中間覆以“明鏡”,
牢固巧妙,極盡建筑之美。
故宮養性殿,
乾隆帝退位前后,
為其太上皇生涯準備的一所華美宮殿。
作為集中國建筑大成之地,
故宮養性殿的藻井特色鮮明。
殿內明間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結構十分復雜,
多種圖形結合在一個藻井之內。
在色彩運用上,
大面積的青藍色,
輔之貼金的斗拱,
使整個藻井的藝術感覺頗具獨到之處。
構成藻井的斗拱,
小而密集,雍容華貴,
同時在穹頂匯集處,
象征皇家的木雕龍大量出現。
復雜的工序,艷麗的色彩運用,優美的結構形狀,讓藻井成為了中國古建筑中的極致美學。
然而,隨著木構建筑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凝聚在穹頂中華美的木質構件也在慢慢地消失,會做藻井的能工巧匠更是難得一見。
在一個瞻岐的小鎮上,仍有一位木匠師傅承習著這門手藝,這位師傅名叫張立群,非遺戲臺螺旋娥羅頂(藻井之一)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54歲的張立群出身于木工世家,爺爺張修生是瞻岐一帶有名的老木匠,20世紀40年代,建造過氣勢恢宏的瞻岐合岙大廟,在當地影響很大。張立群兩位叔叔也子承父業,干著木匠的手藝。
結緣藻井是在1996年的一天,張立群來到天一閣參觀,深深被老工匠的藻井營造工藝所折服。
正巧得知梁祝公園戲臺正在制作藻井,他毅然放棄手頭接的活兒,到梁祝公園跟老師傅學藻井營造技術。
藻井的工藝非常復雜,
不用一顆鐵釘,
僅僅憑借著榫卯工藝,
就能將藻井堆疊而成。
藻井木構件上凸出的部分叫做榫,
凹進的部分叫做卯,
榫與卯咬合,牢固異常。
張師傅告訴我們:
“盤好一個藻井,首先要做好斗拱?!?/p>
按設計好的圖紙切割出樣板,
然后將木構件一個一個擺放拼接,
花蘭斗、小龍頭、玉荷花……依次疊放。
接著在連接處嵌入蝴蝶木銷拼板,
用榔頭敲打幾下,一個斗拱便做好了。
在制作斗拱的過程中,
大小不能有毫厘誤差,
無論施以多么繁復的工藝,
藻井整體均能保持繁而不亂。
藻井上的裝飾彩畫分為:
襯地,襯色,細色,貼金。
先要涂上底色,
然后涂上花紋的大塊顏色,
再其次是勾畫細部,
最后再點綴以泥金或金箔。
張立群在天一閣學了整整半年,學成回家后,他在爺爺的指導下建造了第一個螺旋娥羅頂戲臺。之后,他又建造了塘溪鎮東山錢家戲臺、咸祥鎮外蔡祠堂戲臺、東錢湖干登廟戲臺、四明山馬聯村三角亭等建筑的螺旋頂。
幾十年與木頭打交道,張立群摸透了木料的品性,有的溫和,有的濃烈。在他手中,不論大料還是小料,總能各盡其用。作為省非遺傳承人,張立群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
藻井營造極其復雜,但所有構件他都爛熟于心。
“不用一根鐵釘,藻井層層盤旋。木料剖成板料和檔料,一個藻井需數百塊大小和形狀不同的木構件。制作時,尺寸必須算準,包括承托藻井的檐枋斗拱,井沿的方邊、圓口和四角的天花板。井口的圓形木圈要一段段榫接,再安裝16條螺旋線的“陽馬”,之后嵌入一塊塊雕花板……”張立群說,“制作藻井如站在腳手架上做針線活,而且還要分毫不差。”
今年5月,
張立群的第8個藻井,
在瞻岐小鎮小后山竣工了。
站上戲臺,
抬頭仰望藻井。
只見斗拱與榫卯相互交叉,
成為一道道優美的圓弧,
以螺旋狀的姿態逐級而上。
耀眼的金色與鮮艷的磚紅色相互映襯,
層層疊疊之間,愈加奪目耀眼。
如今,名聲在外的張立群,經常會接到邀他營造藻井的電話。他說:“干木工這行很辛苦,現在年輕人都不愿學了。我希望自己所學的技藝能得到更多的保留,如果身體可以,我會繼續把藻井營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