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候,我們班個有一個姓單的女生,她總跟我們提起他的弟弟“單小六”。原以為是大家族,堂兄弟之間的排行,后來才知道,她家里真的有六個親兄弟姐妹。有同學說去她家找她上學的時候,早點去的話,趕著孩子們沒起床的時候,你會看到他們家坑上躺著一溜小腦袋瓜,就像擺好的皮球一樣,特別好笑。
那個時候,我就想一家那么多人,得多熱鬧,一人說一句笑話,都夠笑上半天的了。我很喜歡熱鬧,想著自己也會過上子孫滿堂的幸福晚年。
但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實在太大。現在孩子三歲了,我卻想說,要二胎?除非我瘋了。
“這個多吃點,營養豐富,對孩子好。”、”這個是什么呀?這么辣能吃嗎?會刺激到孩子的!”、“不要用電腦了,你去跟你們老板說,目前孕期讓他少給你安排點工作,能用手寫的最好了!”不要去看電影了、不要去逛街了、多出去散步,你這樣坐著對胎兒不好。。。
從孕期開始,類似的說教一直不絕于耳。但這一系列的管束,真的對胎兒有好處嗎?不見得。真的是對我這個孕婦關心嗎?沒看出來,反而從來沒有顧及過我的感受。
漸漸的發現,自己無法掌控自己。而是孕育孩子的工具,這么說并非我不愛孩子,不愿為孩子犧牲自我,只是厭煩了,周圍人都跑過來以愛孩子的名義,強迫你做你并不想做,也不一定是對孩子好的事。
也曾自我安慰過,等孩子生下來就好了。但真的生完,我只想”呵呵“了
曾聽同事閑聊,說一個產婦,家在外地,生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只有婆家人在,結果孩子出來了,包括老公在內的所有人,都一擁而上,推著孩子回了病房,等護士把產婦推出來的時候,走廊上空無一人。產婦沒人要了。
快要生的時候,我把這個故事,講給老公和公婆聽,提醒他們這么做多讓人寒心,當時他們一家三口還鄭重其事的做了一下產房外的分工,公婆帶孩子回病房,老公一定要在門外等我,我當時暗暗松了口氣。結果,還是沒有逃過“卸磨殺驢”的命運。
剖腹產的我,手術后真的感覺大傷元氣。加上術前24小時不能進食以及麻藥勁兒還沒過,回到病房后,我虛弱的連抬手的力氣都沒有。老公出去買晚飯,婆婆去給孩子洗衣服,公公陪著孩子,做在旁邊的床上。得了孫子的興奮溢于言表。我只聽見手機拍照咔咔聲一直在響,老人嘛,可以理解。護士過來換藥了“這個藥少,輸的快,家屬看著點。”我聽見公公“嗯”了一聲,便真的堅持不住,暈睡了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我抬眼看了一眼孩子睡著了,公公也還坐在床邊,目不轉睛的盯著他看。我又看了一眼手上的輸液管。“液呢”看不見了。針還在插著,輸液袋已經空了,我以為自己眼花,又仔細的辨認了一下。真的空了。嚇得我一下子就把針頭拔了出去。動作幅度較大,驚動了公公。而我已經淚流滿面,心里拔涼。
孩子幼兒急診高燒不退,老公說陪我一起看護,結果不到一小時睡得踹都踹不醒,我來來回回用熱水給孩子物理降溫,每半小時記錄一次體溫,一直到天亮,燒退了,我才閉了會兒眼。老公醒來看我睡著,還說我也和他一樣,沒有堅持住睡著了。我把手機備忘錄甩給他看,他啞口無言。
其間孩子大小住過幾次院,全都是當媽媽的寸步不離,三伏天,可以三天不洗澡。只因孩子病中拉著手不放。而這個手是其它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
孩子調皮難免磕碰,而這個時候,往往都是責怪媽媽們照顧不周。“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家孩子學的好,也是做媽媽的沒教好。
網絡上有人計算過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是多少,具體數字是可以計算的巨額。但是,養一個孩子媽媽們要付出的心血是多少,我們又拿什么來衡量?
有人會懟過來說,你還享受了養孩子的樂趣和防老的晚年。但我想說,我們在養孩子過程中最幸福的事兒,莫過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吧。而防老的時代也早已過去,目前醫療保險品種廣且全,我們還需要養兒防老嗎?沒等老的時候就會先預約好養老院吧。
給孩子做個伴,也要先想一想孩子自己的意愿,一個話還說不明白的孩子,真的懂得他們未來的弟弟、妹妹代表著什么?
同樣,世界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出生在同一個家庭的孩子,也不會有同樣的成長軌跡。發展程度也必不相同。簡而言之,一方必然會承擔扶持另一方的責任。孩子們可以選擇拒絕嗎?不可以。因為父母決定生二胎的時候,就已經為這兩個孩子做了決定。一生不可改變的決定。不自私嗎?
和其他寶媽閑聊的時候,有一個人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還有勇氣要二胎的媽媽,都是頭胎沒有自己帶過娃,沒有真正吃過苦的人”。
生娃、養娃,盡全力就好。要二胎?除非我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