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美食 ?家的溫暖
“媽,吃什么呀今天?”這是我小學初中高中幾乎每天必說的一句話。
“是你愛吃的呀”媽媽回答。
我從小就喜歡吃媽媽做的飯菜,覺得媽媽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人,會做那么多的菜,還總知道我喜歡吃什么。
放學后,媽媽下班了來接我回家。
伴隨著我寫作業的是“擦擦,當當”的切菜聲,咕嘟咕嘟水漲了,菜肉的香氣總是分散著我的注意力。
我放下手中的筆,“蹭蹭”跑到廚房,看著媽媽忙碌的背影,“媽,吃什么呀今天,這么香。”“小饞蟲,都是你愛吃的,趕緊寫作業去,馬上就能吃飯了。”
我看了看砧板上放著媽媽剛鹵好的牛肉,抓起一塊就塞進嘴里,然后滿足地繼續寫作業去了。
爸爸回來了,好了,大家都回來了,可以開飯了。白天一家人各自忙碌,晚上吃飯的時候卻能圍坐在一起,一家人好好地吃上一頓飯,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天。這樣的畫面常見到從來不曾注意,如今仔細回味起來卻感覺溫暖無比。
媽媽也說:“一個家,要有做菜的煙火氣,才像個家”。
長大后,最喜歡的味道,叫做媽媽的味道。
高中時讀到一篇文章覺得對媽媽的比喻很有趣,便讀給媽媽聽。
這篇文章把媽媽比作了陀螺,原因是媽媽下班回來之后也一刻不停地在忙,做飯,洗碗,打掃衛生,忙得團團轉。媽媽聽了以后哈哈大笑,說這比喻太形象了,說得不就是我嗎?我也笑,卻多了一份愧疚。
高中的我忙學業,作業輔導資料厚厚一沓,我便從來沒有幫媽媽做過什么家務活,做菜更是一竅不通。媽媽也沒要求我做些什么,只要求我認真學習,為將來努力奮斗。
媽媽理解并一直默默地為我做著后勤工作,我高三時更是回家后便埋頭于書案,只有晚飯時,一家人才可以好好坐在一起吃吃飯,說說話。
升入大學后,異鄉的飯菜口味令我難以適應,實在想念家里的飯菜,想吃媽媽做的飯。盼望著盼望著,一學期終于結束了,思家心切的我在考試結束后的第一天邊趕回了家。
“來吃飯吧,這些菜你再外面肯定是吃不著的,我多做了些,你多吃點。” 媽媽望著瘦了許多的我心疼地說。
“恩!媽媽做的飯最好吃了!”我邊說邊塞了一口到嘴里。
吃完飯,看著媽媽繼續忙碌的背影,忽地想起了高中時看過的那篇文章。
睡前,我賴在媽媽的房間說話,又想起了這件事,“媽,以后我來做飯吧!等你下班回來就可以吃了!”
媽媽感動又驚喜。
大學時加入了美食社,因為需要做美食推送的緣故,接觸了許多菜譜,卻因為設備材料不全,無法實際操作,在家卻能好好地嘗試一番,這一回我打算做土豆餅和咖喱飯。
土豆餅:
第一次弄有點丑丑的,生粉放少了,炸的時候有點散。
咖喱飯:
第一次給爸媽做的飯,味道還不錯~
做飯的時候我忐忑進行著每一步,害怕操作錯誤導致做出來的飯不好吃,小心翼翼地把兩道菜弄好,等著爸媽下班回家。
等待的過程是美好的,我很急切地盼望著爸媽快點回家,擔心飯菜涼了就不好吃了或者對身體不好。
想著以前媽媽做飯的時候是不是也懷著這樣的心情,做好飯菜后也小心翼翼將菜用小碗罩起來,擔心飯菜涼了,等我和爸爸回到家便開飯。
做飯的時候我滿心想的就是要把菜做好吃,然后讓爸媽享受美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又想起之前好幾次因為臨時要跟同學出去吃飯而打電話給媽媽說晚上不回家吃飯了,媽媽生氣地說:“不行!我都做好飯了,還做了好多菜,唉只能剩下了!”我埋怨媽媽不近人情,一心只想和同學在外面吃。媽媽沒辦法,答應了,失望地嘆了口氣。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滿是愧疚。
我辜負了媽媽做的美食,也辜負了媽媽傾注于飯菜里的愛
等待家人回來吃飯的時候也是美好的,讓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又記起幼兒園時,奶奶接我回到家,飯熟了。我和奶奶一起趴在廚房的陽臺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看到一個穿著白襯衣黑夾克的人出現朝著樓道走來,奶奶便把我抱下來,說:“可以炒菜了!”
那個人,就是我的爸爸。
還記得很久之前的一則公益廣告
老奶奶做好了一桌子的飯菜等著兒子兒媳孫子回來吃。
突然電話響了,兒子說要加班,兒媳帶著孫子去朋友家吃飯。
失落的老人望著一桌子的飯菜說:“都忙,都忙……”
這個廣告讓我印象深刻,每次看的時候都濕了眼眶。
上了大學之后,回家與父母相處的日子已經越來越少,所謂的來日方長,在我看來其實并不方長了,如果之后在外地工作安家,又有多少時間能與父母相見呢?
別被所謂的來日方長迷惑,趁有空,多回家吃吃飯吧
多回家陪父母吃頓飯
別讓他們的愛
被辜負
胡椒說胡話
別讓美食與愛被辜負
2017/6/3
《美食和談談情說說愛專題聯合征文》活動鏈接:
http://www.lxweimin.com/p/b98a8300b9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