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指話里還有別的意思,但未在言語里明確表示出來。
孩子對媽媽說:“我好無聊。”可能他想讓媽媽陪陪他,或帶他出去玩。
女孩對一個男生說:“你很好,但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你。”言外之意就是拒絕。
老師對學生家長說:“你家孩子很聰明,就是不認真。”可能老師想提醒家長注意下孩子的學習態度,而不是只聽前半句。
老板對員工說:“最近公司的效益不好。”可能老板想著有人離開,或者希望員工更努力。
忽然覺得挺有意思的,人們似乎天生就有“言外之意”這個本領,有想法不明白直說,靠對方去領會。
對小孩來說,言外之意是撒嬌,是陪伴,是獲得寵愛。
而對大人來說,言外之意就復雜許多。大人要考慮很多,說話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考慮是否對事情進展有幫助,而采取更迂回委婉的方式來表達。
于是,“聽話聽音”、“話里有話”、“一語雙關”、“看破不說破”等詞語很好地體現了“言外之意”的運用。
然而,聽懂言外之意是要花些工夫的。
首先,跟人交流時要多些專注,不然對方說的內容你可能在云里霧里;
然后,學會傾聽,傾聽不只是光聽聲音內容,還要觀察對方的表情動作,有時同樣的語言配上不同的表情動作,表達的意思可能大不相同。
最后,要修煉高情商,學著換位思考,當我們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多想想,可能又有新的感受。
記起這樣一個故事,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盡管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但也有些人就是不喜歡他。有一次,一個紳士見到安徒生,譏笑他:“安徒生,你腦袋上面的玩意兒,能算個帽子嗎?”安徒生笑著回答:“你帽子下面的玩意兒,能算個腦袋嗎?”
紳士話里藏刀,而安徒生則見招拆招,簡單換了詞語的位置,卻達到反諷又捧腹的效果。
中國有句老話:“說話聽聲,鑼鼓聽音。”不管是言外之意,還是弦外之音,我們要好好說話,用心傾聽,不斷修煉說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