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就帶著哲學性。他會問你“媽媽,我從哪來的啊?還會問你:“飛機怎么不會掉下來啊?”還不止一次地問你:“媽媽,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天上的白云為什么能動啊?”“雨從哪里來?平時呆在哪?雪為什么來了又走了,它到哪去了?”問題多到翻閱《十萬個為什么》都找不到答案。隨著孩子長大,這個為什么男孩到哪去了?怎么沒有問題問我了呢?
大米曾經也問過我一個問題。他用手指指著我的眼睛問我:“媽媽,每個人怎么都有兩雙眼睛、兩只耳朵、一張嘴呢?連動物園里的動物也是這樣的。”
我記得曾經我的回答是這樣的:“上帝給我們這樣的設置,是希望我們能多看、多聽、少說吧!也符合進化論的發展啊,用進廢退嘛!對我們生活有用的就會在進化過程中愈來愈精益,而對我們用處不大的,就會慢慢減少或是消失.”
人類的溝通技巧有四個方面:第一:被動傾聽:安靜和沉默是它的主旋律;第二:同理性呼嚕聲:為了保證你是在認真的聽,時不時的發出“是的、嗯、啊、這樣啊”類似打呼嚕的聲音。第三:“門把手”:聽的過程中發出邀請性的語言,來鼓勵對方傾訴更多。第四:積極傾聽:正確解碼他發送給你的語言信息,反饋給他,你對他感受和需求的同理與共情。
感受和需求才是人際溝通的關鍵。一段有效的溝通是你是否能從對方的只言片語中破譯出他的真實感受,并能真正地接納他。
周六,下了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雪,公交停了,課也停了。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在雪地里嬉戲。我也經歷著第一次大雪中的考試,下午兩點面試結束,早已凍得透心涼的我原以為回家就能暖和起來。沒想到回家大米的一句“我不想去上英語課了,以后都不去了。”把我澆的怒發沖冠,就差河東獅吼了。
姥姥開始上演規勸戲碼,從不上學你以后咋辦啊?到為啥不去啊?你這一缺課,下次就補不上了,就落后了....反正到最后大米就給了一個理由“太累了,今天就是不想去.”事已至此,姥姥已經江郎才盡,只能妥協地說:“要不,今天就不去了,這大的雪,讓孩子休息休息。”
我邊吃飯,邊欣賞著這出大米自導自演的戲。別說,這男主角演的真賣力,且不說是不是真情流露,那眼淚可是嘩嘩滴流啊!兩個人就瞅著我,等著我說“那就不去了.”為這場戲喊咔。我偏不,我就來當回導演,讓你們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戲。
我當著孩子的面給老師打了個電話,一方面是想問問老師,孩子在課上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不愉快,另一方面明確地表示我們下午會去上課,如果去晚了請老師諒解。擱下電話,拉起已經哭得絕望得大米走進臥室,關上門。
和孩子并肩坐在床上,稍稍攬了一下孩子的肩膀。單刀直入地說:“太累了,不想去上課?”
大米沒有任何表示,仍舊是哭。看來這壓根不是他的真實想法。“媽媽今天考試,這么大的雪在外面侯考了3個小時才進考場,我是不是比你更有理由放棄,這個考試不是我非考不可的,對吧,也沒人要求我這么做,對吧?那我為啥堅持下來了?是因為我不能放棄自己,人找借口很容易,可是遇到困難不逃避卻很難。聽老師說你這兩次的聽寫都完成的不好,是這個原因讓你不敢去面對嗎?”
大米點了點頭:“今天能不能給我請假?我就請這一次假,以后都會好好地上課。”(看來,我還是沒有正確破譯密碼)
媽媽:“一次聽寫沒完成好不代表你今天以后都完成不好啊,發現問題我們解決問題啊,老師說她會一直等你去,還會告訴你一些完成聽寫的秘訣。”
話音未落,已經止住哭的大米又嚎嚎大哭起來。
媽媽:“你擔心去了班上的同學會嘲笑你?”
大米又是點頭又是搖頭,哭得更厲害了。(看來,不止聽寫這一件事,應該還有其他的原因。)
媽媽:“我不知道你為啥情緒這么大,可能是因為累了,也可能是聽寫帶來的壓力,或者和同學鬧矛盾了,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媽媽能做的就是讓你去面對,而不是逃避。面對才是解決事情最好的辦法。今天你逃避了,下次課你還會不想去,因為事情停留在這沒有解決。”
大米泣不成聲地和我說了他和一個同學發生的一點小矛盾。(沒得到當事人授權,不能公開)我緊緊地抱著他,邊發出同理性呼嚕聲,邊給他擦拭眼淚,最后親了親他的眼睛。
媽媽:“你想逃避的是這位同學,擔心見面會很尷尬,不知道他會和你說什么做什么,這種未知讓你焦慮,不知所措。”大米已經平靜下來,點了點頭。
大米:“我不知道和他見面后,他要向我道歉的話,我應該怎么辦?尤其是他被他媽媽逼著向我道歉的那個眼神,我很害怕,也覺得很難受.”
媽媽“怎么知道他會向你道歉呢?”
大米:“他會和他媽媽說的,他媽媽會讓他給我道歉的。”
媽媽:“你渴望他向你道歉,這樣你會好受些?”
大米:“不是的,我希望他別和我道歉,和以前一樣就好了,我就是不知道今天去怎么面對他,會感覺難受。”
媽媽:“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呢,他早把那件事給忘了,今天你們見面會和之前一樣,就像沒發生過矛盾一樣。”
大米眼睛亮了起來....
媽媽:“媽媽給你講個我自己的故事,當時你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我老板就很兇的斥責我,“這個課題剛開始,還指望你能把實驗做完發表核心期刊呢,這樣,你怎么能完成?”媽媽也和你一樣,哭鼻子了。哈哈哈。我也不想再見到我老板了。可是我知道那樣的話更會被他看不起。于是媽媽就加倍努力,吃了很多苦,實驗也做完了,核心期刊也發表了。你也出生了。你看,媽媽是不是得到的更多。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各種挫折,唯獨硬著頭皮去面對它,告訴它“我不怕你,我要打敗你。”面對它,不懼怕它,打敗它,你就成了自己的英雄;逃避它,害怕它,你就成了一只縮頭烏龜。你愿意成英雄還是烏龜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大米:“媽媽,那你晚上能來接我嘛?”
媽媽點點頭。目送著大米出門。
晚上,爸爸出差了,只能我帶著小寶去接大米。看到他和老師一起出來,高興地告訴我老師教他了聽寫的好方法。還問我上午考試的情況如何,還關心地問我上午有沒有凍壞。哈哈哈
我問他:“同學和你道歉了嘛?”他笑著說沒有。
我又問:“他是和平時一樣對你嗎?”大米又笑。
我說:“幸虧換了我當導演,你才成為英雄。要是按照你的編劇,這出戲你就是縮頭烏龜了啊!”哈哈哈,哈哈哈。我們娘仨笑作一團!
一遇到孩子說出那些我們接受不了的話,我們本能的就去給孩子建議、質疑、說教、甚至于打罵。孩子說不上學了真的是他的真實意圖嘛?他這句話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們一定要少說,并且說在點上,說到孩子心坎里。多聽,聽聽孩子真實的聲音,孩子有哪些感受,我們能接納這些感受嘛?多看,看看孩子的需求,他渴望得到什么?害怕什么?焦慮什么?很多時候,孩子語言背后的那些感受和需求被我們的呵斥、責罵給擊退了,遁形了。感受得不到共情,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積累成了情緒。情緒得不到疏導,就形成了心底的傷口,往后一遇到相同的事情就如同傷口撒鹽般,情緒一觸即發,火山噴發了。
在要求孩子聽話前,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聽得懂孩子的話。
在要求孩子懂事前,我們先要懂得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想要孩子和我們無話不談前,我們要學會積極傾聽,才能聽出孩子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