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義:炎熱的夏天來臨
公歷時間:每年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
黃道位置: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氣候特點:暴雨、梅雨天氣,高溫,潮濕
物候現象: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天文歷法和歷史淵源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0個節氣。斗指午;太陽黃經90°;于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夏至這天,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緯度越高,白晝越長。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極越明顯的緣故。例如:海南的海口市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在北極圈以北,太陽整日都位于地平線之上,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晝范圍最廣的一天。
漠河市由于緯度高,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因此人們稱漠河市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后的9 天中,即6 月15日—25日,此時漠河多出現晴空天氣。?
凡位于北半球回歸線以南的地區,一年中都有兩次被太陽直射向地面。過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開始變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唐代詩人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同時,夏至到來后,夜空星象也逐漸變成夏季夜空。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人們發現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漸認識到一年中氣候、物候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在每天的黃昏時候觀察北斗七星,人們發現在不同的季節,“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為指示季節的星空標志。如《冠子·環流篇》中寫道:“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依據的是“大陽黃經度數”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為夏至點。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氣象變化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夏至過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大約在公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對流天氣,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江淮梅雨,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易“高溫桑拿”,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
◆“立竿無影”
在夏至這天,正午時分呈絕對(接近)直射狀,在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奇景。“立竿無影”現象只有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才有,一年中都有兩次太陽垂直射向地面的時刻。?目前中國大陸設有5處北回歸線標志,分別位于廣東的汕頭、從化、封開,廣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物候現象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并且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文學創作
民間諺語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熱。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無雨三伏熱。
◇冬至一場風,夏至一場暴。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長江。
◇冬至江南風短,夏至天氣旱。
◇夏至有雨三佚熱,重陽無雨一冬睛。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雨點值千金。
◇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
詩歌詞賦
《夏至》長卿
夜半驚嵐偃旗旌,朝聞遠鴉方初醒。貍奴幾下偷翻書,何時聽得螗蜩鳴?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思歸時初為校書郎》唐·白居易
養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遂求及親祿,僶俛來京師。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時。冬積溫席戀,春違采蘭期。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
一來江城守,七見江月圓。齒發將七十,鄉關越三千。褰帷罕游觀,閉閤多沉眠。新節還復至,故交盡相捐。何時羾閶闔,上訴高高天。
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余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夏至》宋·張耒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夏至日與太學同舍會葆真二首》宋·陳與義
明波影千柳,紺屋朝萬荷。物新感節移,意定覺景多。游魚聚亭影,鏡面散微渦。江湖豈在遠,所欠雨一蓑。忽看帶箭禽,三嘆無奈何。?
《夏至》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
夏至陰生景漸催,百年已半亦堪哀。葺鱗不入龍螭夢,鎩羽何勞燕雀猜。雨砌蟬花粘碧草,風檐螢火出蒼苔。細觀景物宜消遣,寥落兼無濁酒杯。
夏九九歌《夏至九九歌》
中國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夏九九”比“冬九九”適用范圍更廣,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適用。“夏九九”是以夏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九,每年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同樣,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熱的季節。它與“冬九九”形成鮮明的對照,遺憾的是它未能廣為流傳,其實“夏九九”更能生動形象地反映出日期與物候的關系。《夏九九歌》雖然有很多版本,但最能反映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特點的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廟正廳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天文專家表示,歌詞用人們對冷暖的感受、表現和行動等,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夏季氣候變化的情況,讀來和諧押韻,優美動聽,用起來科學方便,不失為民間寶貴的科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