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第一次見到古長城,是在一九八六年。那一年,我到新城下廟的同學家玩,回學校時,赫然見到西山上一道殘敗的巨墻,蜿蜒進入金娥山中。夕陽西下,殘存的邊墻和破損的烽火臺在如血的殘陽里散發著迷蒙的光芒,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滄桑,它的影子便留在了我的心中。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段逶迤的邊墻,竟是明長城,幾百年來見證著這片土地的云起霧落,記述這片土地的流年嬗變,曾經的風云慢慢沉靜,直到今天,它成了這一方土地的驕傲。幾百年來,它靜靜地矗立于金娥山下,望云卷云舒,看花開花落,聽潮漲潮消,觀人來人往,見證著人世滄桑,訴說著古今變遷,散發著醇郁的歷史氣息,成為洶涌的歷史長河中一朵飛濺的浪花。走到它的身旁,撫摸它斑駁的墻體,能清晰的感覺時光的印跡,歲月的傷痕,每次走上它,腳踩著歷史的厚重,觸摸著歲月的傷痕,都禁不住思緒翻飛,浮想聯翩。不單發思古之幽情,亦會體味當今之盛世,更期盼明日的輝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 大通的明長城,遠沒有通都大邑的古城墻那樣顯赫的名氣,沒有彪炳史冊的功績,更沒有秦長城那樣有著蕩氣回腸的故事供人憑吊。沒有一望無際橫亙塵埃的氣勢,沒有九曲流水逶迤而過的護河,沒有高大的身軀,沒有巍峨的城關,有的只是厚厚的夯土和夯土上不屈的蒿草。即便時現在看來,它仍然如此蒼老和蕭索。但也正是因為它太普通、太卑微,才有著不屈的生命,才有可能走過歲月的風刀霜劍,從時間深處一直走到今天。想想老爺山上的十八廟早已蕩然無存,香山別墅的雕梁畫棟已灰飛煙滅,廣惠寺的宏偉建筑已經湮滅于歷史的風塵中,即便時北川河上的橋頭橋也在一片煙火中迷失。只有這些高低不平的殘垣斷壁在一次次的洗劫中穿過時間的千山萬水,至今橫亙在金娥山的嶺卯溝壑,并一直延伸到云霧蒼茫的達坂山中,卑微但堅韌地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我們的跟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 ? 當我們走近明長城,走上它那殘破的身軀,那逶迤的身影在金娥山的山山嶺嶺間起伏隱現,一直隱向深山,似乎引領我們進入時間的隧道,去探尋明長城難以忘卻的往事,撿拾其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血淚和歡笑。
? ? ? ? 往日的明長城,曾經是一道雄關。史載,初建成的明長城大通一段自“娘娘山沙爾嶺起,扎板山下止,邊墻、水關、山崖共四千四百三十三丈……”。從一開始就是西陲重鎮——西寧的外圍防御工事,在老爺山與小石山之間的湍急河流上有雄偉的水榨門,在小石山與金娥山底下是堅固的旱關,也就是曾經的西闇門,只要水旱兩門關閉,就切斷了所有出入的通道。
? ? ? ? 明長城下現大通縣城所在地,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自西寧衛北上,過明長城水榨門或南門,北可經鉄脈達坂到門源,過金羊嶺、扁洞溝直指張掖;西可經黑林達坂到達青海湖畔,在此處設關可謂據險可守,是東進和西出的鎖鑰。據史料記載,明時,游牧于青海湖地區的蒙古卜爾孩部以及從內蒙古河套地區進入青海湖畔的土默汗部屬丙兔、火落赤等部落時常對西寧衛進行侵擾和威脅,四民“屢遭蹂踐,不可勝記”。于是,從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開始,由西寧兵備副使王繼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來經過隆慶、萬歷年間多次大規模的修筑,才初步完成了青海西寧近境“四萬四千五百零七丈,計二百四十七里零九十四步”的長城,成為扼斷蒙古部落東進路線的雄關。懸崖、巨墻使戍邊將士有險可據,寬闊的馳道可以快速運兵,垛口可以反擊,烽火臺可以了望和預警。然而,自古以來就沒有攻不破的險關,即便是雄偉的萬里長城,自建成后,北方的匈奴、契丹、蒙古、黨項、回紇、女真等少數民族,一次次地越過長城,大舉南下,勢如破竹,無人能敵。在彪悍的馬隊,漫卷的大纛,動地的鼙鼓中多少王朝灰飛煙滅。在震耳的殺聲、揪心的號角中多少百姓尸橫遍野,血流漂杵。這段明長城,城不可謂不高,關不可謂不險,但自建成后就曾多次被蒙古部落攻破,叩關西寧,侵擾不休。直到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4年)西寧衛的軍民齊心合力英勇作戰,在南川、西川大敗蒙古部落,游牧于青海湖畔的蒙古部落軍事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對西寧衛構成威脅。此后數百年,明長城內外,村落相連,牛羊滿野,并開辟了大批良田。沒有了部族之爭,沒有了民族相侵,明長城也就失去了防御的作用,直到近代,冷兵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明長城只站成了歷史風煙中一道凄美的風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明長城自建成起,迄今數百年,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經歷了數百年戰爭的風起云涌,都雄踞于娘娘山沙爾嶺到達坂山的山嶺間,然而,經受得了風雨的侵蝕,經受得了戰爭的風煙,卻無法抵御人為的破壞。皇冠幾經跌落,帝制隨風而去,多少古跡在一夕間拆除。關帝廟、竇母宮、廣惠寺早已不見了當年的恢弘,明長城自然也難逃厄運。史載,初建成的明長城,“內墻底闊一丈五尺,頂闊七尺,高一丈五尺,垛墻四尺,共高一丈九尺;斬山崖高二丈,隨墻墩五座,隨墻壕一道,口闊一丈,底闊七尺,深一丈八尺……”據老輩人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新城下廟村尚有明長城的高大垛墻;近百年前,這些高大的垛墻仍與山嶺間起伏的墻體相連,垛墻間有高大的烽火臺和藏兵洞等設施。但這些高大的垛墻,在自然風化、雨水沖刷、山體滑坡和附近村民的挖土取石中逐漸消失,無人問津。現在人們只能從“闇門灘”、“水洞浪”這樣的地名去推想曾經有過的“西闇門”和“水洞榨”,直到新千年伊始,陳榮女士《大通境內明長城考釋》一文考述了“大通境內的老邊墻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長城”,才確定了這段高大厚實,斑駁陸離的的古邊墻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代長城遺跡,引起了多方關注。近年來,大通明長城遺址被列入了國家長城保護計劃,國家文物局下達搶險修筑工程的立項批復。大通闇門灘小石山到娘娘山沙爾嶺一帶的明長城一期維修工程已然完工。大通縣朔北馬場村至橋頭鎮老營莊、毛家寨、毛家溝一帶的明長城維修工程正在規劃中,屹立于山巔、蟄伏于溝底的大通明長城正成為考古家、史學家、攝影家探古察今、觀光旅游的名勝古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 ? ? ? 白云蒼狗,斗轉星移,時代的變遷為明長城贏來了轉機。明長城腳下,大通縣城面貌日新月異,各項事業蒸蒸日上,西山明長城公園的建設如火如荼。如今,徜徉于古長城下,漫步林蔭道中,凝視著被悠久的歲月侵蝕得斑斑駁駁的墻體,環顧周圍光怪陸離的現代文明,禁不住懷想明長城的明天。
? ? ? ? 春雨綿綿,秋分蕭瑟,夏日炎炎,冬雪飄飄,不同的時節變換著不同的風景。塌廟臺上香煙裊裊,西山公園游人如織,每日間變換的是一群群紅男綠女,不變的是明長城那挺拔的身姿,冷峻的容顏。輕輕叩擊堅硬的夯土,仰望那歲月般滄桑的墻垛,眺望那蒼龍般蜿蜒的墻體,耳畔似乎響徹那蒼老的呼喚和如泣如訴的哽咽。西山上綠草如茵,樹冠如傘,林木蔥郁,鮮花點綴,亭臺羅列,展現出一副輕松閑逸的園林畫卷,成群結隊的人們在這里游樂嬉戲。每年的六月六這里更是人如海,歌如潮。金娥山里茂林如屏、水聲如琴,塌廟臺上屢屢的香煙中訴說著當地人們心中的愿望。古老與現代在這里交匯,蠻荒于文明在這里互證。萬里長城今猶在,只是往日的金戈鐵馬已化作山下的燈紅酒綠,往日的鼙鼓陣陣,已成今天的如潮歌聲。歷史的風煙正逐漸散去,一片清明的世界讓人們更加感到假如我們的民族貧病,縱然有一道如鐵的雄關,也難以載起人們對于和平的向往,再雄偉的關隘也載不起歷史的沉重,唯有人心,唯有人民才是永恒的長城。
? ? ? ? 明長城是一段歷史,記載著我們的過去;明長城,是一位證人,見證著我們的今天;明長城是一個路標,引領著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