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行業遇到發展瓶頸。
1.發展得比較好的:單純以銷售為主導的藥品電商。
2.發展困難的:實質性的移動醫療服務,如互聯網問診。——眾多移動醫療項目只能以健康咨詢的名目,打著政策的擦邊球,先圈地占據資源再摸索著前行發展。
還出現問題:醫生變相索要紅包,用戶隱私難以保障等。
一、制約移動醫療發展的原因:
1.政策對“網絡問診”的限制。
網上醫學診斷治療(目前)是不允許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
2.醫療資源的短缺。
缺乏優質醫生是移動醫療最大的矛盾(優質醫生稀少,也沒時間開展網絡問診)。
3.移動醫療規則應由誰來制定,數據安全問題如何保障。這些都沒有形成。
4.消費者觀念轉變問題。
消費者習慣了所謂互聯網免費模式,醫生的技術價值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所以出現了醫生索要打賞,用戶不給)。
二、解決方案:
1.國家政策調整。
國家根據現在的醫療市場實情出發,對政策進行調整,幫助移動醫療逐步向前推進。允許醫生通過互聯網進行慢性病的隨診。
但前提是,醫生必須能夠盡量全面地掌握患者此前的就診、體檢信息。因此需要建立起統一的全民電子健康檔案,在保障數據安全和公益性以及患者隱私的基礎上,打通醫院與醫院之間的患者醫療信息互不相通的信息壁壘,有利于優化資源,減少過度檢查和治療。
2.建立分級醫療體系,更合理地分配醫療資源。
目前大醫院的資源緊缺,而很多社區基層醫院卻業務面臨萎縮。其實有些病在社區資源就能看好,但用戶不愿意去。
實施分級后,大醫院的壓力減少,醫生資源得以調配,而社區基層醫院的資源也得到更充分的運用。這樣,也使得移動醫療的核心醫生資源供應更加充沛,為移動醫療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3.移動醫療創業者可嘗試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比如,基礎護理、公共衛生研究、急救護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
4.相關創業項目要盡快走出只管圈地、不顧商業模式的怪圈。
回歸到如何為用戶創造價值的核心問題上來。否則,只能掛號和查詢的移動醫療很難成氣候,留不住用戶,也無法橇動傳統醫療的市場地位,更無法可持續發展。
Cynthia:
今天阿里健康的藥品電子監管碼遭到阻力。鈦媒體發文分析了這個坎坷的行業。
這讓我想到了十幾年前。同樣的場景。想要改變世界的創業者們,被既得利益者擋在路上。
不讓做金融,于是馬云說,我自己做。
改變世界的人總是披荊斬棘。過去互聯網電商是,微信是,今天移動醫療也是。
無奈時代趨勢不是螻蟻所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