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救人,最初是和“巫”相關,帶著文明早期的蒙昧,是一項神圣的活動。現代醫學體系到了19世紀才建立,醫學才算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醫療這個行業,跟技術和認知更迭息息相關,從沒有衰落過。進入21世紀,政策、技術、資本交織出了這場風起云涌的醫療變革,動脈網有幸能夠用手中的筆記錄這場變革的進程。在相同的時間里,拉勾網用另外一種方式——“招聘”推動著這場革命的前行。在此,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同拉勾網一起,以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招聘數據為基礎,回顧我們在互聯網醫療這條道路上經歷過的,暢想過的風景。
互聯網醫療已經經歷了10數年的風風雨雨,從商業互聯網進入公眾視野開始,互聯網醫療已然從早期的單純信息查詢、掛號,發展到今天包括在線診療、輔助診斷等深入醫療診療環節的聚合體。互聯網醫療一路走來,經歷了萌芽期的不為大眾接受,也經歷過成長期2013-2015年的瘋狂擴張,再到2016年的資本寒冬企業發展開始分化。互聯網醫療已然走過了一個輪回。回首過往,我們發現互聯網醫療缺少一本為她所作的歷史注解。
在這個時間點,拉勾網向我們提供了一份涉及4917家醫療健康企業,共74728條的招聘數據,其中包含企業規模、招聘時間、崗位、薪酬等信息。我們剔除掉業務為傳統醫藥、器械制造流通的企業,最后進入統計范圍類的企業共2360家。我們將這些公司按領域分為41個大類,依據公司具體主營業務分為586個子類,對每一個公司進行驗證和分析。結合蛋殼研究院對互聯網醫療的感悟,我們將從產業變遷和人才變遷兩個角度,回顧互聯網醫療的萌芽、成長與分化歷程。
數據來源:拉勾網向蛋殼研究院提供了4917家醫療健康企業、總計74728條的招聘數據,其中包含企業規模、招聘時間、崗位、薪酬等信息。
樣本對象:拉勾網平臺所有帶有“醫療健康”的招聘公司(除傳統藥械和保健品生產企業)。
統計時間:2013.07~2017.01
死亡判定標準:同時滿足三項則判定企業死亡
A.官方網站無法打開
B.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一年未更新
C.電話無法取得聯系
目錄
一 產業變遷——從院前院后向診療環節進發
1.1 萌芽:未趕上互聯網第一波浪潮,在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夾縫中生長
1.2 成長:政策松綁,資本助力,瘋狂生長
1.3 分化:在瘋狂中生長,也在瘋狂中分化
1.4 巨頭的成長之路:成功者各有各的成功原因
二 人才變遷——從偏好技術型向渴望復合型轉變
2.1 崗位類型:技術類崗位依然熱門,職能類崗位異軍突起
2.2 企業類型: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亟待填充人才庫
2.3 技術型企業VS 服務型企業:高度依賴專業技術人才VS人才需求多元化
2.4 初創期企業VS成長期企業:人才需求結構保持穩定
2.5 招聘區域:一騎絕塵,北京需求最強
2.6 薪資待遇:存在增長瓶頸,但依然能吸引傳統醫療行業人才·
第一部分產業變遷從院前院后向診療環節進發
重要發現:
經過時間的洗禮,2013年前成立的企業逐漸走向成熟。
互聯網醫療創業北京最熱,成都氛圍漸濃。
北京-以尋醫診療為主,信息化解決方案為輔。
上海-以尋醫診療和基因檢測為主,健康管理為主。
深圳-以基因檢測為主,健康管理為輔。
“15-50人”體量公司是城市創業主要構成。
大型企業主導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上市企業最多。
2015年醫療信息化最熱。
醫院信息化、醫藥電商、醫療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這三大行業最受創業者關注。
電商、婦幼、養老產業生態最豐富。
創業公司死亡曲線:機會越多越謹慎。
1.1 萌芽-未趕上互聯網第一波浪潮,在醫療信息不對稱的夾縫中生長
互聯網自90年代末期出現以來,先后對媒體、通訊、零售、金融、教育等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對醫療行業的影響卻微乎其微,直到這波互聯網浪潮結束,互聯網醫療也沒搭上這趟快車。
互聯網出現的意義在于給各個產業帶來 “連接”和“智能化”。“連接”的作用是將以往在時間和空間上隔離的信息、人流匯總并進行重新分配。“智能化”是計算機科學的典型特征,他串聯起醫療各個環節的數據,將診療環節重新梳理,并用創新技術實現醫療領域未曾有過的突破。
移動互聯網發展、智能終端普及、傳感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為互聯網醫療提供爆發式增長的土壤。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從統計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中,將他們按照成立年份排列,為大家理清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發展歷程。
這些企業中成立時間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89年,這一年健帆生物涉足血液透析領域。當然,那時并沒有互聯網醫療的概念,企業業務還是以傳統醫療服務和醫療領域入手。90年代,慢病管理、母嬰健康、醫學影像、醫學教育領域便零星地出現了互聯網醫療的火光。直到1997年大批醫療信息化企業出現,互聯網醫療的大幕才被正式拉開。
跟隨著新世紀初的互聯網浪潮,針對醫療行業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互聯網醫療以信息查詢、掛號轉診、醫患溝通的方式滲入院前院后各環節,完成了第一批用戶教育。2003年開始,互聯網醫療開始涉足診療環節,生物科技、輔助治療、專科醫療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伴隨著社會的消費升級,醫療行業也發生著類似的變化,消費醫療、醫美企業紛紛在2005年左右建立,成為了現階段互聯網醫療的新生力量。
至此,互聯網醫療全員集結完畢,而2000-2010年就是互聯網醫療萌芽的黃金十年。如今備受大家關注人工智能、基因、消費醫療企業大多在這一階段誕生,為互聯網醫療在2013-2015的爆發打下了基石。
1.2 成長-政策松綁,資本助力,瘋狂生長
一個行業的發展歷程,通常是從技術創新開始。原有的結構體系被改變,企業創始人嗅到機會開始了探索。經歷萌芽階段之后,在政策放開時加上資本的強力推動,最終引爆行業,逐步成熟。互聯網醫療發展也經歷了這樣的一條路徑。
互聯網醫療的起源時間雖然早,但是前十年基本是摸索階段。2013年下半年以來,醫療領域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互聯網醫療便迎來了爆發。
2013年9月28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其中提出了“非禁即入”的概念。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這使得民營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領域的“玻璃門”被打破。
2014年2月,《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發布,作為醫改重點內容的醫師多點執業有望進一步放開。
2014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新政中包括處方藥可在網上銷售。同樣在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將推動公立醫院改革這一任務放在首要位置,并硬性規定了各項任務的具體完成時間。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集中出現大動作。接下來,國家對公立醫療機構的人事薪酬機構進行了系列改革,明確提出將醫務人員從單位人轉向社會人。
國家政策的導向是以市場化機制為主,以醫生為主要醫療單元,實現醫生多點執業,自此互聯網醫療關鍵要素解綁。政策的全方位放開,對醫療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利好,資本隨后大量進入。
經過時間的洗禮,2013年以前成立的企業走向成熟
從2013年下半年以來,資本對互聯網醫療的關注已經是看得見的事實。2011、2012年里,互聯網醫療、移動醫療領域的投資還是個案。2013年下半年,投資量逐步攀升,2014年迎來了爆發。
互聯網公司在2013年、2014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并在2015年達到了巔峰。不完全統計,有739家公司在2015年成立,單單是2015年7月便有80家互聯網醫療公司成立。此后,隨著市場空間的壓縮,企業數量增速幅度縮小,并歸于平穩。
這一階段,在尋醫問診領域,2010年創建的掛號網獲得了1億美元融資,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等醫患平臺相繼獲得融資,迅速擴大了互聯網醫療的醫生量。在醫藥電商領域,阿里巴巴切入買藥環節。2014年1月底,阿里巴巴宣布聯手云鋒基金,對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進行戰略投資,獲得了其旗下子公司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的網上藥品交易牌照。
創業地圖:北京最熱,成都氛圍漸濃
互聯網醫療公司地域分布在55大城市,以北上深杭廣為主,占比超78%。此外成都互聯網醫療公司創立有108家,排名第六,在西部排名第一,顯示出成都的互聯網醫療創業氛圍已經相當濃厚。
北京-以尋醫診療為主,信息化解決方案為輔
上海-以尋醫診療和基因檢測為主,健康管理為輔
深圳-以基因檢測為主,健康管理為輔
2015年醫療信息化最熱
三大領域創業呈增長趨勢,醫療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引領行業發展,在2015年的互聯網醫療浪潮中成為最熱領域。
產業生態最豐富三大領域
根據公司數量及崗位需求,我們選取了產業生態最為豐富的三大產業:電商、婦幼、養老,分析他們的業務組成。
醫藥電商、保健品電商、醫械電商位列三甲
電商產業涉及23大細分領域,參與公司達131家,其中醫藥電商公司為主導,占比近半。另外保健品電商(包括2家跨境保健品電商)與醫械電商分別有20家、15家,成為垂直電商前三甲。
婦幼產業覆蓋53大領域
婦幼產業涉及53大領域,參與公司144家,其中兒童健康服務平臺、女性備孕、兒童體溫監護、孕期健康管理、孕育健康管理位列前五。
慢病管理和養老綜合解決方案引領養老產業主流
養老產業涉及28大領域,總計覆蓋190家公司,以慢病管理和養老綜合解決方案為主,所占比例達到74%,主導產業整體發揮引領作用。
1.3 分化—在瘋狂中生長,也在瘋狂中分化
同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一樣,互聯網醫療在經歷了近十年的培育期過后,從2013年開始漸漸獲得了資本的關注,2014-2015年度開啟了瘋狂生長模式。
然而醫療是一個緩慢生長、高管制的行業,現在政策雖然有放開的趨勢,但是作為醫改核心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自由執業政策還沒落地。況且醫療需求的增長有其客觀規律,并不會隨著供給端的突然增長而爆發。
2015年末,互聯網醫療變出現了分化跡象,有的企業在瘋狂中成長,有的企業也在瘋狂中快速死去。緊接著高潮,互聯網醫療的資本寒冬在2016年如期到來。需求穩定的市場短時間內涌入大量的參與者,結局只會是分化,這一現象在在線問診領域最為突出。
2360家互聯網醫療公司中,停止運營的企業數量為168家,占比7%。這些企業分布在19個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其中北京創業公司死亡77家,占比為8.8%。
第二部分 人才變遷? 從偏好技術型向渴望復合型轉變
重要發現:
互聯網醫療已現行業拐點。
技術類崗位居多,JAVA最熱。
對產品經理的招聘需求在春節后達到峰值。
對文案的招聘需求逐年穩定增長。
對PHP的招聘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而縮減。
對Web前端的招聘需求保持緩和增長。
醫療信息化、尋醫問診和健康管理類公司是招聘大戶。
主打B端市場,醫療信息化公司的招聘需求較為穩定。
主攻C端用戶,尋醫問診公司的招聘需求搖擺不定。
“消費升級”影響醫療行業,健康管理公司的招聘需求持續旺盛互聯網。
對醫療的改造深入核心區域,傳統醫療媒體日漸式微。
方興未艾,醫藥電商公司的人才需求最穩定。
技術型企業高度依賴專業技術人才。
服務型企業的人才需求多元化。
北京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爆發期早于其他城市。
互聯網醫療公司的薪酬未出現明顯變化。
互聯網醫療已現行業拐點
互聯網醫療已現行業拐點
本次報告共統計了49597條招聘數據,除企業信息外,每家公司還錄入了招聘崗位、發布時間(年、月)、崗位需求城市、最低月薪、最高月薪、工作經驗要求、學歷要求、工作性質(全職/兼職/實習)、最近更新時間9個崗位維度的數據。
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招聘需求呈高速增長的態勢。每一年的月招聘量相比上年同期增加約1000個招聘崗位。然而,在2016年3月達到2491個月招聘量的峰值后,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招聘需求出現回落。
從招聘總量的走勢來看,似乎互聯網醫療已經迎來了行業拐點。接下來,我們將從招聘的崗位類型、企業類型、技術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的人才需求差別、初創型企業(A輪和A輪以前)和成長型企業(C輪和C輪以后)的人才需求差別、招聘區域和薪資待遇六個更具體的角度,觀察報告期間內互聯網醫療公司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
2.1 崗位類型:技術類崗位依然熱門,職能類崗位異軍突起
技術類崗位居多,JAVA最熱
互聯網醫療公司在報告期間共發布515種招聘崗位、49597個工作機會。其中JAVA需求量最大,發布量達3505個。此外在TOP 20需求崗位中,技術類職位過半。我們預計,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普及,算法工程師、圖像處理工程師等技術崗位也將會成為熱門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報告涵蓋的醫療類崗位極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由于互聯網醫療企業大部分并沒有涉足最核心的醫患診治環節,而是為此提供相關服務;二是拉勾網專注于互聯網職業機會,而非醫療行業,因此醫療類崗位出現頻率低。
對JAVA的招聘需求量與整體招聘需求量走勢一致
JAVA與其他編程語言相比,具有操作簡單、應用廣泛的特點。而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核心在于醫療,互聯網只是一種技術實現途徑。JAVA作為一種互聯網基礎技術,崗位需求量較大。而JAVA招聘需求量與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也聯系緊密,因此出現JAVA的招聘需求量與互聯網醫療行業整體招聘需求量同步的情況。
對產品經理的招聘需求在春節后達到峰值
產品經理是互聯網醫療公司的骨干員工,是領導項目進展的核心人物。因此,項目周期內一般不會出現隨意變更產品經理的情況。互聯網醫療公司對于產品經理的招聘需求在每年3月遠高于其他月份,主要原因在于春節后互聯網醫療公司開始推進新項目,需要穩定的項目管理人才,同時也符合“金三銀四”的招聘規律。
對文案的招聘需求逐年穩定增長
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醫療公司對文案的招聘需求逐漸增長,但增長幅度較平緩。主要原因是隨著市場的成熟和競爭的加劇,互聯網醫療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品牌的宣傳與推廣上。
對PHP的招聘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成熟而縮減
移動互聯網的成熟讓許多互聯網醫療公司把重心從網頁端轉向移動端,甚至直接跳過網頁端。而PHP作為一種網站建設的基礎層技術,也隨之受到嚴重沖擊。因此,從2014年開始, PHP的招聘需求量逐年下降。
Web前端的招聘需求保持緩和增長
隨著競爭的激烈,互聯網醫療公司更加需要重視與用戶之間的聯系。而Web前端工程師的作用就是通過設計和優化用戶的產品使用體驗,來增強品牌與用戶的這種聯系。因此Web前端的招聘量雖然有一定波動,但總體來看是在增長。
從招聘的崗位類型來看,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競爭已經從初級的技術競爭轉向更加成熟的醫療服務質量的競爭。我們預計,隨著資本熱錢的逐漸退出,互聯網醫療行業出現價值回歸,未來IT等技術仍然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必要條件,但是在行業日趨成熟的背景下,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才是制勝法寶。
以上是此份報告的部分內容,這是針對互聯網醫療職場變遷的研究報告—《“互聯網醫療”職場報告》,從產業變遷和人才變遷兩個角度,回顧互聯網醫療的萌芽、成長與分化歷程。完整版請戳這里~接下來的內容還有:
對Web前端的招聘需求保持緩和增長。
醫療信息化、尋醫問診和健康管理類公司是招聘大戶。
主打B端市場,醫療信息化公司的招聘需求較為穩定。
主攻C端用戶,尋醫問診公司的招聘需求搖擺不定。
“消費升級”影響醫療行業,健康管理公司的招聘需求持續旺盛互聯網。
對醫療的改造深入核心區域,傳統醫療媒體日漸式微。
方興未艾,醫藥電商公司的人才需求最穩定。
技術型企業高度依賴專業技術人才。
服務型企業的人才需求多元化。
北京互聯網醫療公司的爆發期早于其他城市。
互聯網醫療公司的薪酬未出現明顯變化。
互聯網醫療已現行業拐點
以上為部分內容截取,完整版請戳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