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第一天課程,《教育是愛的事業(yè)》和《悅讀的意義》是對我們學員生命的喚醒和點燃,那么第二天的課程,就是走向專業(yè),是程序性知識。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外出學習不再積極,因為思維總跟不上臺上專家的節(jié)奏,需要看PPT,還得聽專家的語言。我的視覺性感覺要強一下,但視力很不好,經(jīng)常看不清課件的文字,總感覺忙不贏,大腦短路,不想暴露出自身的遲鈍。
反過來想,也有收獲,當自己體驗過學困生,似乎也更能理解班上的學生,特別是那些通過努力還是學困生的學生。
當聽到某個專家厲害,我更愿意買這個專家的書籍來讀一讀,或是找他的講座來聽聽,想暫停就暫停,在家里面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學習。
通過這兩天的學習,發(fā)現(xiàn)不愿走出家門是我的認知偏差,是自設的牢籠。如果不走出來,哪有正規(guī)的途徑找到正規(guī)的專家呢。
雖說在心理上不愿相信自己的年紀,但身體的很多信號告訴我已不再年輕,比如說每天五點多就自然醒來,醒來繼續(xù)躺著就頭疼。
本打算繼續(xù)像前兩天到外面走一走,但聽到昨天組內的小伙伴被狗咬傷的消息,我這本就怕狗的人更是不敢外出了。在大腦里搜尋昨天學習的痕跡,似乎已所剩無幾。如果不記錄反思,那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將專家的PPT內容搬到了我的筆記本上。
現(xiàn)就結合黎志華教授所做的講座《從心開始,促進學生成長》,談談學習收獲。
一、心理和身體一樣需要體檢
黎教授說,我們的心理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且和身體一樣,需要我們時時檢測,去體檢。這當然不是指去醫(yī)院檢測。我們可以通過覺察,檢測自己的心理,調整自己心理。觀察學生的行為,觀察學生的表達方式,比如說學生的文字,來把控學生的心理。當學生心理出現(xiàn)偏差的時候,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且及時的調整或是采取專業(yè)的方法,給予學生專業(yè)的幫助。
二、教學中的責任是老師還是學生
聽黎教授的講座,他在課堂中用的最多的一句課堂用語是:我講清楚了嗎?這句話透露出,黎教授在課堂上,將教學的責任歸結在自身。
而反省我自己,我是這樣問學生的:你們清楚了嗎?你們聽明白了嗎?其實我下意識的把知識,把教學的內容是否掌握的責任推給了學生。隱含的意思,不是我老師不講明白,而是你們沒認真沒聽明白。這一句簡單教學用語提醒我,課堂的教學的責任是老師。
三、班主任需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作為班主任會解決很多問題。那么班主任把這些問題當成麻煩,還是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全在于班主任的選擇。通過聆聽黎教授的講座,我知道以后在解決問題時,要學會區(qū)分問題的性質。是一般沖突問題還是惡性事件。而校園的霸凌問題就是一個嚴重的惡性事件,一些萌芽的霸凌問題卻常被我忽視。
青少年被霸凌的傷害的影響會持續(xù)終生。而在校園里,被霸凌的對象往往是那些弱者。也許身體有缺陷,也許是學困生。
那么我們作為班主任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有意識的關注和關愛弱者,絕不能當眾打壓和歧視弱者,如果我們老師因為成績差,有缺陷,有行為問題,而表露出對學生的厭棄,那個學生很有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為我們老師的言行給其他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就算我欺負你,老師都不幫你,因為老師不喜歡你。
平時我們要召開班會告訴學生被霸凌后,如何尋求幫助的方法和路徑。在處理霸凌事件的時候,絕不能因為霸凌學生成績好而姑息。
盡己之能,杜絕班級霸凌事件發(fā)生。如果被霸凌的學生得不到幫助,內心受到傷害。對這個社會感到絕望,走出社會,也許去傷害別人,也許去傷害自己。
四、專業(yè)學習,理解生命
通過學習知道青少年階段有心理和思維不成熟性的特征,里面有一個點是言行不一,感觸特深。班上有一位同學叫小浩,經(jīng)常違反校規(guī),每次找他談話的時候。從不爭辯,也從不抗拒。對他提任何要求,他都點頭同意,但堅持不了幾天,依然再范。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到很失望。再加上成績也很差。跟家長溝通,家長居然評價他就是這樣一個讀不得書,品行也差的孩子。慢慢的我的內心對這個孩子有了嫌棄。無論我怎么努力,認為他就是一個欺騙撒謊的學生,一個無可救藥的學生。
今天通過學習,知道言行不一就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如果我內心放棄這個孩子,難免從我的眼神和語言,下意識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出對他的厭棄。放棄是最大的傷害。想改變到可能改變,是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這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的等待。給孩子時間,持續(xù)的鼓勵,要有相信種子,相信歲月的信念。
五、班主任要對學生有心理預判的能力
黎教授告訴我們,影響心理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家庭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具有三個以上的因素,這就會成為心理問題高風險人群。
作為班主任,要有這樣的預判能力。那如何做到這樣的預判能力呢?我們就要全面的了解學生。是需要老師走近家庭,進行家訪,獲得第一手資料。家訪是家庭訪問,絕不能用微信、視頻、打電話等代替,因為這只是一種溝通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似乎對單親家庭這因素過于關注。如果這個孩子沒有伴隨其他因素,我們是不用過于關注單親家庭的孩子。
黎教授的課堂上還有很多內容,比如:自我認同感對未來職業(yè)選擇的影響,我們又如何讓學生進行職業(yè)探索。行為問題背后隱義,幫助我們更加理解生命等等。
因為時間關系無法一一記錄。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想培養(yǎng)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減少向社會輸送一個罪犯,或是減少一個放棄生命的個體,比培養(yǎng)眾多的優(yōu)秀學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