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Lee公子 文 于深圳
從大學到現在也有超過十五年的電腦和網絡信息化工具使用經驗了。作為信息科技產品的重度擁躉,我對各類操作系統和軟件(MAC、Windows、IOS、Andriod)有著足夠豐富的操作經驗和相當深度的應用能力,并努力把科技產品融入到個人生活的每個環節中。我一直覺得科技能夠更好地解決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2007年中的某一天,我決定把科技作為個人提升和進化的一條路徑,并開始在此路上義無反顧往前走。
突然發現,這條路已經走了十年,它真的給我帶來了當初想要的東西嗎?有沒有帶給我一些不想要的東西?走這條路到底是彎路還是直路?這條路值不值得繼續走下去?
使用多年卻很少反思,科技與我到底是什么關系,對我個人到底產生了哪些正面負面的影響。
在職場多年,在完成復雜大任務的過程中,在與非常優秀和成功的人士的共事和合作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有非常多的思維能力的短板。剛開始我以為是短期可以通過有意學習彌補起來的,后來發現沒有這么簡單,很多東西似乎已經是頭腦中根深蒂固、很僵硬的東西,輕易改不過來,也學不會——科技工具此時不但沒有幫助我解決問題,似乎還讓老問題惡化了——這個時候開始感慨“思維有壁壘、能力有邊界、性格有短板、命運有安排”——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科技不但無助于解決自己深層次的思維瓶頸,有可能他們就是造成瓶頸的起因,甚至就是瓶頸本身。
從去年以來,對于科技給我造成的負面影響,科技和我的關系處理,就一直讓我有困惑。
剛剛看完德國神經科學專家和教育專家施皮茨爾的《數字癡呆化》一書,書中的觀點引發了我的強烈共鳴。看完書中的各種實證研究和案例描述后,方知道,其實自己也已經是一名“數字癡呆癥”患者,好消息是我可以主動控制病情,以后會對該“癥”產生相應的免疫力,也會讓我知道真正“健康”的狀態應該是什么。
有感于書中的總結,我也把自己體會到的科技負面痛點做一個總結。
三大痛點:失焦、淺薄、自我
痛點一:失焦
原來大家都在提倡提高“專注力”,用專注來解決效率不高和時間不夠的問題。但是我發現,更嚴重的問題不是“專注度不夠”,而是嚴重“失焦”。
“失焦”的感覺是:沒有方向,沒有重點,沒有時間感,沒有計劃性。
造成“失焦”問題的起因有兩個,一個是信息工具造成的多任務處理,一個是互聯網超鏈接式的信息分布。
多任務處理讓人在多個信息進程中反復切換,并需要建立各種任務列表輔助記憶和不斷提醒,這些累積起來的任務列表,時間一長,沒完成的事務越積越多,就會與現在新產生的任務產生沖突,讓人糾結于是要”排隊“完成以前的舊任務,還是”插隊“完成新任務,焦點由眼前任務的價值和重要性,變成以前的任務是不是可以現在做——做事主次失焦,忘記做事的意義,忘記初心。
超鏈接的方式,會讓注意力極其的跳躍,注意力一旦穿越,再想返回來就需要費一些力氣,甚至徹底忘記當初自己要干什么。例如:我在淘寶上買一個東西,不禁被其他類似的產品推薦吸引,而這個新東西又有大段信息需要消化處理,看到后面又出現了新的鏈接,于是又有了新的需要消化的信息……如此反復幾次跳轉,我已經差點忘記最開始想要買什么了。
- 由于信息的各種推送、提醒、超鏈,導致注意力的重點不再是消化關鍵信息內容并做出判斷決策和行動,而變成如何管理信息渠道、怎樣保存信息、怎樣獲得提醒和如何調出信息。
信息刺激過多,會導致腦海里被攪起太多“泡沫”——雜念特別多——而管理雜念是需要極高的自控力和足夠的技術手段的,絕對不是每個人天然就具備的能力。
“失焦”的另外一個后果是“拖延”——沒有重點之后,往往沒有時間感和計劃性,就沒有緊迫感,自控力也會下降;面對一大堆任務列表的時候,往往優先選擇那些自己能做、愿意做、不用花太多時間就能完成的一堆小事,而不是那些費心費腦、需要花完整時間、大力氣攻克的真正重要的事。
痛點二:淺薄
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的“臟信息”和“臟數據”。之所以叫做“臟”,是因為他們充斥著胡說不實、推銷欺騙、捏造篡改、斷章取義的描述。這些東西就跟臟水不能直接喝一樣,需要強力過濾和高度加工之后才能使用,直接接受他們的后果跟喝臟水沒有兩樣,人的觀念和意識都會被污染。
屏幕上的信息是一種平面化的信息表現形式,只是真實信息的投影,真實世界中多維度的信息被降維成能夠在二維平面上表現出來;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對內容和觀點的分解、推理、驗證、提煉、總結、歸納、組合、重構這樣的高層次思維方式,而是變成了點擊、拖拽、復制、粘貼、收藏、保存等極其表面化的操作行為,信息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被軟件之間的轉換關系所取代,思維活動被軟件操作所取代,長此以往,思維能力弱化表現出來的觀念淺薄,看待事情和問題表面化,對概念不求究竟、人云亦云,都是勢所必然。
另外,不記憶也是一個普遍問題。由于搜索信息非常容易,導致人記憶的重點從內容本身,轉化為記憶信息渠道,進而更簡化為記憶搜索工具即可。對信息內容的模糊記憶會導致對內容的一知半解、不明就里、不問究竟,并且需要使用時無法調用出來——無法調用的信息或者知識,是無法應用和掌握的;無法應用的知識不可能升級為你的技能;不具備足夠的技能,你就不可能勝任某個專業領域,也就更談不上在這個領域中長期積累,最后達至專家水準。
深層次思考能力弱還有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缺少計劃性:計劃性是自控能力較強的人的一種高層次思維特點。
痛點三:自我(低情商)
社交能力是個人立足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看完《數字癡呆化》之后,我才知道大腦中原來有一個專門區域負責人的社交能力,這個部位也是會”用進廢退“的,不常使用就會萎縮。
長年職場中推動工作的經歷,讓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通過規劃與他人的互動來解決問題是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的一種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復合的過程,需要察言觀色、聽音辨意、人情世故、換位思考等等才能的反復修煉,是一種高段位的能力,不可能僅僅通過在線通訊工具簡單聊聊天就能與人互動起來。中國人社交中必須要有的“面子”這個東西,在沒有見過“面”的情況下是絕不會有“面子”的,聊天軟件或者匿名的溝通,只能起到基本的信息交換和事件確認的作用,真正實質性推動事情的進展絕不可能不見面,而見面就需要有足夠的社交能力。但是長期習慣用社交工具進行溝通,就把人與人之間的復雜互動過程簡化為只言片語的文字交流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就會得不到訓練而弱化,人腦中的社交區域就會萎縮。
學習如何與人交往的關鍵在于直接與人交往。但是信息化工具減少了人與人的當面交往,導致的結果就是學不會如何真正與人交往。不善于與人交往的人的行為會變得越來越宅,隨之而來的是敏感、孤獨感和失落感,并且很難從他人角度理解事情,加上溝通的技能的缺失,就讓人覺得這個人非常任性自我,換一種流行說法就是“情商低”。
信息化工具確實弱化了我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在與異性的交往中,瓶頸非常明顯。
除了以上三大痛點,信息工具還有以下負面影響:
-
某些自然能力的弱化。
典型的例子就是方向辨識能力很差,地理記憶力弱,空間感很弱。每次我都需要借助地圖工具進行方向定位才能認路。
-
喪失了長文章閱讀的耐心和細心。
現在超過1000字以上的文章,我基本上已經沒有耐心看完,眼睛在屏幕上或者紙上跳來跳去,隨便抓取一些信息點,也不記憶文中內容,根本讀不深入,完全是囫圇吞棗。
長篇的文章和圖書,我現在基本上只能用聽的方式消化掉。
(參閱《用耳朵拯救閱讀——李公子聽書指南系列》)
-
切換信息的處理工具是一個隱形的效率殺手,并且會產生不低的成本。
信息渠道、載體多了以后,切換信息處理工具,在不同的軟硬件之間的倒換信息非常浪費時間精力,同時為了更加方便、減少花費的時間,又不得不購買和升級新的軟硬件,造成很多時間和財力上的花費,成本不低。
-
購買信息化工具是一項昂貴的支出,但是投入與產出之間不成比例。
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大學畢業以后買過的筆記本電腦大約已經有10臺(包括ipad之類的平板電腦),臺式機有過3部,另外還有不可勝數的相關配件和周邊用品。當然還有越來越多的軟件購買成本。
這些投入大多滿足了個人的升級欲,帶來過短暫的快樂和滿足,但是真正創造出來的有形無形價值屈指可數。
-
浪費青春,消耗生命。
以前耗在網上浪費了不少寶貴光陰,現在想來十分痛惜。
最典型的浪費時間的低價值行為:看網絡小說,玩電游,追劇,看島國視頻。
-
損害身體。
主要問題是熬夜,導致睡眠不足,并因為睡眠減少、坐時太久和運動不足逐漸變成肥胖體型。
反思:當自然能力被信息科技工具外包之后,還剩下什么可以自我掌控的核心能力?
哪些東西外包不了,也不能外包?
-
精神,意識,靈性層面的東西。
-
思辯的精神。
-
想象力、創造力。
-
高層次思維方式設計(如思考維度總結,思考模型設計等)。
-
制作知識零件,并組裝自己的知識體系。
-
制造高經驗值的知識工具(例如項目財務測算模型設計,數據庫模版設計等)。
-
信息流程設計(例如某項專業工作的流程設計)。
相關閱讀:
反思信息科技對人腦負面影響的好書《數字癡呆化》摘錄分享
快來把iPad升級成你的“科技二腦”吧!(2016年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