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綠皮書》是比較受歡迎的一部電影,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評價高、觀看人數多,受大眾歡迎的影視作品都有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價值。因為它通過電影的形式給人們呈現最真實的現實故事、地位的差別、種族的差別、文化的差別…………而正由于這些差別或者其中一種差別就會受到極大的歧視,不管你成就有多大。《綠皮書》就是將這種沒人性的種族歧視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主角黑人鋼琴家唐·謝利就是一個成就非凡的偉大的世界級鋼琴家,理應擁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受人尊敬。然而,即使他那么優秀,那么有成就卻改變不了他是一個黑人的事實,改變不了他作為一個黑人仍然被歧視的事實。
? ? ? ? 綠皮書,是專門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標記,它標注了旅行過程中允許黑人進入的旅館、飯店。《綠皮書》是一部喜劇,但卻揭示了最真實的人性歧視。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黑人鋼琴家唐·謝利為了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地區去巡演,他雇傭了一個粗魯的白人司機托尼,巡演過程中爆笑不斷,在一路巡演路上,他們有過分歧、矛盾,但在對方需要的時候又能夠奮不顧身幫助對方,而在這個過程他們最后也放下了各自的偏見,他們最后成了好朋友。
? ? ? ?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超級震撼的,為種族歧視的同情和氣憤,為托尼和謝利的深情厚誼的感動。這部電影雖然喜劇,帶給人很多笑料,使人爆笑不斷,但也深刻的表現出種族歧視的變態程度。劇中的白人托尼·瓦勒隆,一個魁梧的、行為粗暴的、不富裕的白人。故事一開始就是托尼在科帕當公關的場景,后來因為科帕要進行裝修他只能回家去,他是一個顧家的男人,他停業后為了50美元跟別人比拼吃熱狗,吃了26根,只為得到那50元補貼家用。在去面試司機的時候,謝利問他是否可以離開家兩個月,一開始他是拒絕的,他說他家里有老婆孩子,他不愿意離開他們,到后來迫于生計他還是接受了這份工作,但他承諾圣誕節到來之前一定趕回家來。他又是個行為粗野的人,他不是很有素養,甚至滿口臟話,而謝利是個極有教養的文化人。他們簡直是鮮明的對比但他們最后卻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這是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友誼——消除歧視,平等對待。
? ? ? ? 在電影中我可以發現白人對黑人的那種歧視是根深蒂固的,比如,托尼家要換地板時,托尼的父親說了一句話:“你就不應該讓你妻子一個人在家,讓她跟這些茄子(黑人)獨自待在一起”;托尼把黑人喝過水的杯子直接丟到垃圾桶里,所以可以看出托尼對黑人也是帶有歧視情感的。而且,面試的時候謝利問托尼:“你可以接受為黑人工作嗎?”。在巡演的過程中這種種族歧視更是無比明顯,無比犀利,我記得有一些情景:在巡演休息時,謝利想上廁所,當他正要進去時,一個白人叫住了他,不讓他進去,讓他去外面的樹林;托尼和謝利經過一個服裝店的時候,托尼讓他買套衣服換換風格,店家看到托尼進去的時候極其熱情,但看到謝利要試衣服的時候,店家趕緊阻止謝利說:“你不能使用這個試衣間”并且一邊說一邊將謝利手中的西裝搶過來說:“我們可以直接為你量身定做……”謝利氣憤而走;在路上,白人警察查車,問了托尼:“你為什么和他(黑人)在一起?你是他的司機,那你就是半個黑人啰?”,他們指著謝利問托尼:“黑人晚上不能在這里,這里是日不落之城!”他們被抓進了警局,并且白人警察對于謝利的話不理不睬;
有一次巡演的時候托尼發現某個大學里為謝利準備的鋼琴不是謝利要求的那種鋼琴,而且里面都是垃圾,托尼叫人給換了,但是那個人卻說:“得了吧,伙計,放在面前這些黑人什么都能彈”,最后在托尼拳頭的問候下不情愿的換了鋼琴;還有一個是他們巡演的最后一個地點,白人們表面說尊敬謝利,但謝利只能待在事先安排的狹小的試衣間,沒有寬敞的辦公室,并且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許謝利在餐廳用餐,在最后,謝利放棄出演,離開了。可見種族歧視有多嚴重,白人們把謝利(黑人)當作病毒一樣。我記得謝利與托尼爭吵,托尼說他家祖祖輩輩都是最在貧下的小街里,不像謝利可以住在高高的王宮一樣的城堡里……;而謝利卻大喊:“是,我是住在高高的豪華城堡里,可那又怎樣呢?我不知道,如果我不屬于白人,不屬于黑人,那我還能是誰!”他哭了。這句話道盡了謝利的心酸,是的,如果他不能是白人,不是黑人那他還能是誰,不是白人而是黑人,起碼他能得到一部分同種人(黑人)的認同和接受,即使不是全部,但如果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那他什么也沒有了。
? ? ? ? 謝利雖然作為一個黑人,但他也不是完全受到所有黑人的理解和認同的,因為他們的穿著不一樣,我記得一個場景,是謝利巡演的時候晚上他入住一個專門為有色人種提供住宿的旅館,他坐在院子里,那些黑人們邀請他一起踢足球,他婉言謝絕,他們卻諷刺說他是因為怕臟了衣服;還有一個是在路邊的時候,黑人們在勞作,在看到謝利之后他們一直盯著謝利,用一種陌生的眼神;因此可以看出謝利并不是完全被黑人所接受的,而謝利與黑人的關系緩和是在一個黑人酒店里,他為黑人們彈奏曲子獲得了大眾的認可。
? ? ? ? 在巡演過程中,道盡了謝利的心酸,是的,他很優秀、才華橫溢:三歲,第一次公開演出,十八歲,在波士頓通俗交響樂團音樂會上首次亮相;擁有心理學、禮儀和音樂上的博士學位;在過去的十四個月里兩次在白宮演出,他是一名真正的藝術大師,可即使如此,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南方這個嚴重種族歧視的地方中巡演仍然寸步難行,在白人的眼里他的這些成就竟比不上任何一個白人流氓乞丐。多么殘忍的現實!
? ? ? ? 他們的這次出行是充滿了笑與淚的。但在巡演過程中,他們相互認可,患難與共最終成為一生摯友,他們的友誼是令人羨慕的。托尼這個粗野的白人混混,在巡演中幫了謝利很多,絕不僅僅是出于工作而是出于真心;謝利在與托尼的接觸中也收獲了很多,在托尼的“強迫”下,他第一次吃了炸雞,第一次做了真正的自己,放下紳士的架子像托尼一樣用手抓雞腿來吃,那是他第一次真心開心的笑;托尼給了他信心,他非常相信托尼,最后一次巡演因為就餐的問題他說:“我只聽你一句話”,是的,托尼說:“不干了”,所以他們毫不猶豫走了,他完全信任托尼。托尼也漸漸消除了偏見,他在第一次給妻子的信中說:“他完全不像一個黑人,他更像一個天使”,一句話蘊含了他對謝利的認可。謝利教會了托尼許多東西:他教會了他寫情書,教會了他道理:靠賭博不能賺大錢,“他們賭是因為沒有自由選擇權,而你有”;靠暴力不能贏,要贏就要贏得有尊嚴;教會了他遇事要冷靜,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謝利是個很能隱忍的人,即使前一秒他受到了莫大的歧視,被打了,但只要一到舞臺上,他一定永遠都是容光煥發的,他永遠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這既是對于事業的認真,也是出于對觀眾的尊重;所以,難道當我們看到這樣的謝利我們還能不慚愧嗎?即使全世界都不尊重他,歧視他,但他一定依然尊重他人。以至于后來他依然堅持巡演,最后他終于得到人們的認可,稱其“他的精湛技藝配得上眾神”。
謝利和托尼之間的友誼是跨種族的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友誼,他們成了一生的摯友,直到2013年相繼死去。
? ? ? ? 謝利本來可以在他們的領域獲得更大的成就,得到比巡演多三倍的酬金,但他仍然堅持選擇來到南方這個嚴重種族歧視的地方進行巡演,他巡演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尋求種族平等的過程,艱辛而漫長。謝利的其中一個搭檔樂手告訴過托尼,“以前也有過黑人來這些地方巡演,而他算是幸運的了,以前巡演的黑人演奏結束外出時被襲擊身亡,有的在臺上時就遭到攻擊”難道人們還不覺醒嗎?黑色人種就該被歧視嗎?這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揭示了黑人追求平等的道路有多困難曲折,就像中國為了推翻封建統治的過程,就像俄國推翻農奴制的過程,一個漫長的過渡過程!但謝利堅持不懈的巡演讓我想起了同樣為黑人爭取平等權的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它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黑人民族平等。我至今記得他說: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昔日奴隸的兒子將能夠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誼。
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這個正義匿跡,壓迫成風,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將變成自由和正義的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啊,這多么真誠的渴望,而又多殘忍的現實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人人生而平等,呼吸著一個世界的空氣,所以,不管是誰,不管是什么種族,我們都不應該歧視,所以,請尊重黑人吧,尊重每一個人吧,我們是一個世界的大家庭的兄弟姐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