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馨香,一種溝通與理解,一種依賴與祝福。
最近一段時間,總是在家附近的低年級小學生放學的時候坐上公交車。次數多了,一對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
前幾次,母女倆上車,找雙人座坐下,小女孩嘰嘰喳喳不停地向媽媽訴說著學校里的新鮮事兒,旁邊的媽媽一邊刷著手機屏幕,一邊嗯嗯的應著孩子,只是偶爾孩子問“媽媽,那是什么,你看看嘛”才會抬一下頭。我能清楚看到孩子眼底的失落。
昨天下午,很久沒坐公交的我又上了這路車,剛過一站,母女倆又上來了。這次,女孩兒手上提了個網兜裝著的足球,蹦蹦跳跳地到后面找個座位坐下,媽媽也跟了過去。車子繼續前行。突然在車子轉彎時,車廂后方滾過一個足球,直奔駕駛室旁的上車車門處。女孩兒哎呀一聲,追了過去撿起球,媽媽也同時追了過去,拉住女兒往回拖,一邊拖一邊說:你想死呀!連個東西都拿不住!你越來越不聽話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這位媽媽的行為令人吃驚。當越來越多的年輕爸爸媽媽懂得教育孩子,尤其是低齡孩子需要多多夸獎的時候,還是有這樣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的語言。當這位媽媽脫口而出地說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時,也許沒有想到,她帶來這個世界的孩子,本來是一張可以畫出無數可能的畫的白紙。她的聽話,她的懂事,一定有她父母的功勞。
同一趟公交,曾經遇到過一對母子,小男孩的年齡和前面那個小女孩相仿。小男孩先上車,也是蹦蹦跳跳地走向空位,媽媽跟在后面,站在投幣箱那里,說:寶貝兒,媽媽的車費呢?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著蹦回去,說:哎呀,還在我手上呢!母子倆投完幣,在我前面的座位坐下。小男孩趴在媽媽耳朵邊說:媽媽,我剛才不是故意不投幣的。媽媽說:媽媽知道的,寶貝兒只是忘記了,下次記住就可以了。小男孩認真點點頭。接著,母子輕輕唱起“小鴨子”,媽媽唱,小男孩配“嘎嘎”的效果。我在他們身后靜靜地看著,聽著,被這溫馨的畫面感染了。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行為不當的孩子是缺乏鼓勵的孩子。
孩子是上帝賜給父母的愛的禮物,同時也讓父母擁有一份幸福的責任。孩子從出生那刻起,就像一只小小的蝸牛,蹣跚在人生的旅途。由于年齡的幼小,經驗的不足,常常會犯成人眼中那么幼稚,那么無知的錯誤。就像那個小女孩,她本有一顆簡單快樂的心,在她最初的世界里,媽媽是最值得信賴,最應該分享的人,媽媽可以擁有她最純粹的愛。可是,媽媽的言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孩子。
不要把孩子當孩子,在孩子清澈的心里,父母任何輕微的鄙視,都會清晰的投射到孩子的內心,孩子不是父母們以為的那么無知無覺。
不要把孩子當大人,在孩子單純的心里,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安全感時,也許孩子會變得自怨自艾,得不到他們渴望的認同感時,也許會變得自暴自棄。
在所有的親子關系中,相互尊重是最重要的一種關系。
在尊重的基礎上,孩子才會在有外力鼓勵的情況下做得更好,沒別人認可時也保有一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自律、自強、自尊。
我帶過很多學生,有兩個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已經畢業很多年了,他們一直在我腦海中印象深刻。
第一個男孩,媽媽是個全職媽媽。每次,老師特別不愿意和她交流孩子的情況。她只要聽到孩子有任何她認為不應該發生的情況,就會立即把孩子找來,在辦公室或教室,當著老師們或同學們,給孩子一頓胖揍。孩子纖細的胳膊上常留著可疑的印記。任何一個老師若試圖上前勸阻,那位媽媽一定會說:我自己的孩子我知道他的性格,他就服打。打一頓可以管好幾天。我知道輕重的,你們都不要來插手。
另一個男孩,父母都有體面的工作。可是孩子不止一次告訴過我,他堅持來我這里上課不是因為他需要提高成績,而是因為他喜歡和我閑聊。他總說,他覺得活著其實沒有什么意思,他爸爸媽媽每天和他談論的話題永遠只是:分數、名次。這是一對能力超強的父母,他們不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思想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他們不讓孩子受委屈,不讓孩子出錯,他們無條件地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障礙掃除,全力以赴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全能選手。一旦孩子稍有落后,稍顯倦怠,爸爸會皮帶伺候,他和前面那個媽媽說的類似:他是皮子癢了,需要松松筋骨。我若碰巧知道了,插嘴,這個爸爸會說:我知道在你們教育界有大棗和大棒要交叉使用的原則,我用過大棒后,會換大棗的。
也許,永遠名列前茅的孩子,不一定是優秀的綜合性人才;但是,把孩子打進名校的父母,一定不是成功的父母。
中國式父母,總是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規劃孩子的人生。父母自己付出很多,舍棄很多,在孩子漸漸成長后,不愿放棄自己苦心樹立的權威,總認為自己所作所為都是孩子最迫切需要的。?
當收獲不到滿心期望的結果時,不啻是天塌地陷。
你們怎么那么不聽話呢?你們怎么能不接受我的規劃呢?這都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圖回報的愛啊!你們多么不爭氣啊,不好好學習;你們多么不孝順啊,拒絕了我們的關心!
細想,這是何等可嘆又可悲,在這樣的拉鋸戰中,沒有贏家。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父母放棄自己獨立的人格,把孩子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直到有一天,力不從心,看到脫離自己羽翼的孩子,由于被保護的太周密,一旦受挫,竟然無力獨自面對。
每一個孩子真正的成長,離不開父母持之以恒的鼓勵和欣賞,鼓勵孩子在每件事上努力的過程,鼓勵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鼓勵孩子在犯錯中收獲自己的多彩人生。包括我們自己,何嘗不是要自己去體驗不斷出錯的過程,才能成長為稱職的父母。
所以,培根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
墨菲定律說:“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缺點,那么這個缺點將會被無限放大;父母看到的是孩子身上的優點,這個優點也會被無限地延伸。”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用鼓勵和欣賞去呵護想要綻放的花蕾,用最大的耐心教會孩子擁有與世界友善相處,堅定并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去成就一個最好的自己,才是父母能給予的最好的關愛,亦是父母能收獲的最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