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照搬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沒有抄襲也沒有致敬的意思。單純是因為花費了三個早上的時間看完這本書,只是覺得該寫點類似于讀后感之類的什么。
之前對于王朔也僅僅是聽說過,至于他的文學作品倒是一直沒有機會瞻仰。后來總是在劉震云、馮小剛、馮唐、竇文濤、馬未都、葛優(yōu)的口中被提及,思來想去,索性從書架上拿了一本小說買回來欣賞。
如你所見,書的封面上有推薦的理由:當代中國文壇繞不過去的存在與永在。“你能看出更深的東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東西,起碼也讓你樂一樂。”我想這是王朔的真實內(nèi)心寫照,也是他由衷的一句感慨表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筆風格,前段時間看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文章錯落有致、人物關(guān)系錯綜卻是引人入勝。這一次看完王朔的作品,于是拿出來作為比較,才發(fā)現(xiàn)文風及碼字技術(shù)又是另一種套路。
這本《我是你爸爸》全書共分為十八章,每個章節(jié)沒有標題概括,全靠段落情節(jié)推進。
寫小說的人需要長時間構(gòu)思并且耐著寂寞,要長期建立屁股與椅子的友誼。但局外人(看客)卻不一定懂得作者的那份煎熬迫切與良苦用心,只是拿來一樂哂之,又真的或許像作者說的那樣會看到更深的東西,但只會是少數(shù)極個別人。至于所謂“更深的東西”,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就單純當作普通的小說去讀的。
《我是你爸爸》這本書的男主人公馬林生,前妻與他離異多年。他們的兒子叫馬銳,歸馬林生撫養(yǎng)。在馬林生獨自一人一把屎一把尿把兒子撫養(yǎng)長大的時候,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人生感慨,并由此產(chǎn)生了父子之間親情的升華,繼而構(gòu)成了這本小說的整體構(gòu)架與脈絡(luò)。
馬林生是一家書店的工作人員,類似于導購的職位。他掙著不高的工資,干著不重的活兒,住著普通的北京胡同平房,認識著中等的人兒。日子過的平淡,但一旦涉及對于兒子的教育方面卻又顯得那么戲劇化。
這本小說在一開始的前幾章可能比較乏味,沒有那么的吸引讀者看下去的興趣。當你能夠堅持到四五章的時候,估計才能慢慢咂摸出一些味道來。
兒子馬銳倒是顯得少年老成,人如其名——思想觀念銳利成熟。不論是對于學校老師水平的質(zhì)疑,還是國際動態(tài)的變化,以及對父親于自己的教育方式,為父親的愛情物色另外一半,還有最后父母為了爭自己的撫養(yǎng)權(quán)時對審判員的真言吐露。這是個機靈的小家伙,簡直可以說是人小鬼大。
整部小說篇幅不算太長,出場人物不多且關(guān)系簡單,故事情節(jié)倒也緊湊有序。看上去就是簡單的聊到馬林生與兒子馬銳的平常瑣碎事情,講到了父子之間的相處之道,實際上卻有著道不盡理還亂的某種意義上的情懷,或者說是諷刺社會現(xiàn)狀的種種。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這是區(qū)別于動物最大的特征。
一個是兒子,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弱勢群體,一個是強勢群體,一個迫于淫威不得不屈服,一個貌似歷經(jīng)滄桑不滿于現(xiàn)狀……如果想要知道王朔的筆下是如何妙筆生花,且打開書本仔細鑒賞。
文中有很多個人覺得不錯的段落句子,現(xiàn)摘抄11處如下(愿與諸君共賞):
1、“我們同胞一個著稱于世的可愛天性不就是當把對手逼得走投無路時網(wǎng)開一面?任何人,當確保自己優(yōu)勢地位不受威脅時,都愿意稍示懷柔以表明自己的寬大和有理有節(jié)在勝利的喜悅上加上一種欣賞對方感激涕零的享受。”
2、“當你看到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可你卻沒看到人的差異,兩雙眼睛的不同。其他人不說,我和你眼中的天地是同一個天地嗎?我承認,應(yīng)該有基本的道德準則和通用的是非觀念,但對大人和孩子能同樣要求嗎?”
3、“當權(quán)威仍然是權(quán)威時,不管他的錯誤多么確鑿,你盡可以腹誹到一定不要千萬不可當面指出。權(quán)威出錯猶如重載列車脫軌,除了眼睜睜看著它一頭栽下懸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挽回,所有努力都將是螳臂當車結(jié)果只能是自取滅亡。”
4、“就像考察一個干部是否勝任他所負擔的領(lǐng)導職務(wù),盡管他已經(jīng)焦頭爛額、百病纏身,但一定要裝作精力充沛、應(yīng)付裕如的樣子。否則,盡管他是主動辭職,誠心讓賢,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他是因為無能被趕下臺的。”
5、“痛快地悔過有時真是比恬不知恥地吹牛和強詞奪理地狡辯那么硬撐著更令人舒坦,過后那么心安理得無憂無慮。舊的罪孽、恩怨一筆勾銷了,從今后又像個嬰兒那么清白純潔。”
6、“但一種習慣一旦與低級趣味聯(lián)系在一起,就很難洗清自己,理由越冠冕堂皇越使人強烈地認為你意在掩飾最陰暗的心理——簡直越抹越黑了。”
7、“他心里很討厭這種場面,但他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討好、取悅別人,希望給所有見到他的人留下好印象的本能開始蠢動了,幾乎是身不由己地像拔了瓶塞子的酒精開始發(fā)揮。”
8、“為什么人們常常拒絕憐憫蔑視恩賜?就因為人們有尊嚴,需要平等的對待!”
9、“講理,如果是兩個不懂理的人,無異于兩個娘們兒同扯一塊被單各執(zhí)一端,無論你用多大勁,最多把一塊被單一撕兩半。”
10、“他畢竟是個極善良的人,就是逛商店見到售貨員笑臉相迎而自己一件東西沒買都覺得對不起售貨員,有很強的負疚感。”
11、“謊言既已戳穿,索性公開進行,以示目的的光明正大和原本有恃無恐。”
上面摘抄的幾段話,有的是馬林生講給兒子的大道理,有的是作者在寫文章時的想法。能夠讓我們通過這樣的文字看到作者的人生閱歷,不可謂不犀利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