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手圈微課_作家楊熹文分享
主持人李喆致開場詞。
然后是八零后作家楊熹文靚麗登場。
楊熹文是那種有才且顏值高的美女。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她卻選擇出國打拼靠才華站在這個世界上。
下面是美女作家的簡介:
她出生于1989年。大學畢業后不久,就去了新西蘭。在新西蘭經歷了打工、讀書,定居,自由寫作。從一無所有到渾身故事,從一個嬌嬌女到女漢子,用了五年的時間。現在住在一個中巴一樣的房車里,是一個自由寫作者。
已經出版了兩本書,分別是《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今天的微課主要分享怎樣利用夾縫時間來實現寫作夢想?
第一,舍命讀書,輸入和輸出都很重要。
楊老師從她的房車講起。
她說,她在房車上已經生活了一年多。房車是一輛二手的中巴車改裝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什么都有。衛浴,爐灶,烤箱,儲物柜等等。夏天,她就開著房車到處旅行,冬天則努力寫作。
出國前,她是一個循規蹈矩,被認為不會有多大成就的姑娘。出國后 ,竟然從社會底層,一路奮斗,成了著名作家,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她說,是讀書和寫作把一個姑娘的孤獨變成華麗的人生體驗與成果。
出國最初三年的日子非常艱辛,非常孤獨。
因為出國的時候她下定決心要靠自己立足,所以在最初半年的時間。瘋狂的打工賺錢,攢讀書的學費。后來讀學位的時候,還打三份工,只為生活。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是早上七點鐘出門,晚上十一點之后才進家門。
就是這樣忙碌,她依舊堅持寫作。
她當時住在奧克蘭。奧克蘭華人特別多,圖書館華文書籍也非常多。她每個月,一定要找一個時間。開著那輛二手車,去圖書館借書。通常是二三十本。這些書都是早七點之前晚十一點之后看的。
她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早上五點鐘起床,看一個小時的書。有時候寫寫東西,收拾收拾就去上班。她打工的地方,幾乎都是服務行業。比如中餐館,咖啡館,酒吧等。這些服務行業,每天都有銷售的高峰期。有幾個小時會比較忙碌。剩下的時間,如果比較清閑。員工可以有時間,看看手機聊聊天。而她呢,就掏出一本書來讀或者寫點零碎的文字。她的員工服裝,有個小口袋。她就在里面放支筆,放幾張紙。一旦有靈感,她馬上找時間寫在紙上。晚上回家的時候,泡一杯咖啡,把白天所見所聞,以及記錄在紙上的文字整理成文章。
她說,現在回憶起當時的生活,腦袋還會有這樣一幅畫面。在中餐館的后廚,坐在紙盒箱子上讀書。油鹽醬醋都放在她的面前。但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她都讀了二百多本書。
也有朋友經常跟她說,那你不睡覺嗎?你不休息你不累嗎?她說,身體上是一定累的,但是大腦就非常充實。
如果利用零碎時間寫了一篇好的文章。那么,那篇文章帶來的滿足感,可以抵消一些辛苦。
她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的是這樣講的:人不會一直這樣辛苦,趁著有夢想,有熱情的時候拼拼,這是你在年輕時能為自己做的最好回報的事。太珍惜自己羽毛的鳥,怎么能夠飛得遠呢?
她現在在做自己的公眾號。公眾號叫作: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
她是五月底開始在公眾號每日更文。每天寫字強度大概在兩三千字這樣。
因為在做公眾號,每天要寫這么多字。有的朋友就對她說,真羨慕你,能夠寫。我也喜歡寫字 ,但是我寫不出來。
她說,就一直堅持寫,就有的寫了。她今年開始全職寫字。
每天寫文,不一定都講大道理。有時就寫她的房車旅行,有時寫她的新西蘭生活,有時寫她的心情。用力去寫,對周身事物的觀察就更細致了。
她之前參加了一個公眾號的分享活動。在他們那個群里,大家每天寫五百個字。她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習慣。人是通過記錄去記得有些事情。以為自己會一直記得,但很快就會發現事件本身變得特別模糊了,事件發生時的心情,也記不得了。所以,如果想最終以寫字為生,記錄是積攢素材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那么第二點,經歷是寫字的最好的資本。
她說,以前認為最適合寫字的人,就是性格多愁善感,喜歡獨處的人。在陰暗的小房間一個人寫到天荒地老。后來發現有很多人的書寫狀態不是這樣的。能寫出更偉大作品的人,往往在人生中有著豐富的經歷。
比如: 歐亨利短篇小說。他非常擅長表達對小人物的憐憫。像《最后一片葉子》《警察與贊美詩》等等。這么偉大的作家,你也許會覺得這樣的人一輩子都在寫作。但是歐亨利在年少的時候,他其實是一直想當畫家的。結婚后,他在銀行供職。供職期間就出現了賬目的問題。本來案情不是特別嚴重,但是他開始逃亡。被抓回來之后,情節嚴重了,他就被送進了監獄。
在服刑的三年期間,他才開始寫作。他的名字歐亨利,這是筆名。就是他在獄中為自己起的名字。當時他用歐亨利這個名字寫作,他不敢直接投稿給報社和雜志。是先寄給朋友,再轉交給報社。他的這個經歷 ,后來就直接間接地出現在了他很多有名的小說中。
再比如: 作家毛姆。他的一生,寫過很多書。他自稱是一個二流作家。他說, 我絕對算不得是天賦異稟,但勝在個性鮮明,好歹彌補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毛姆的著作《人性的枷鎖》。這個是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這是他本人的一生的血淚的寫照。他一生放蕩不羈 ,去德國法國留學流浪。他做過很多份不愛的工作,愛過很多不該愛的人。
坎坷苦難的生活造就了作家。
她倡導人們應該多旅行。多認識有趣的人,去嘗試不同的生活。跳出舒適圈,有親身經歷才有寫的素材。
作為熱愛寫字的人,應該特別幸福,因為苦難對于普通人來說,是苦難。但是對于寫作人來說呢,就是一種財富。
她住在新西蘭的房車上。她也是在通過這種吉普賽人的生活,滿足自己對于快樂和自由的需求。
用這種方式增加更多的感受。
下面她分享的一條寫作的經驗就是:沒成功的時候不心急,成功了之后不跟風。
她說,我們都聽過一萬個小時定律,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在這方面努力一萬個小時。
比如說寫字寫一萬個小時。往往在你不求回報,堅持不懈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她推薦的幾種投稿的方式。
可以先嘗試去一些網站公眾號投稿爭取成為專欄的作家。當積累一些知名度,自然而然會有編輯找你出書。在這之前,不太建議開公眾號來吸引讀者。因為在你沒有人記得時候,去做公眾號其實就是在浪費精力。那么,有一些名氣的時候再去做公眾號,就是事半功倍。
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出書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兒,但是血淋淋的事實是這樣的。現在出書的人可能比讀書的人還多,出書不只是成為作家的一小步,重要的是這之后長久的堅持。繼續寫自己熱愛的文字,不盲從,不跟風。文字隱藏不住太多的東西。一個人寫的字傳達的感受,讀者很容易從中看見你是否真心。
寫字是一件和情懷有關的事。但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是,只有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你才能有寫字的客觀條件。但萬不可因為經濟收益兒去寫字。因為到時候你會知道寫字帶來的收益,有時候非常微薄。
最后,探討現在自由寫作者的生活是怎么樣的?
自由的寫字人,很多可能不是因為熱愛寫字才成為自由寫字人的,他們是熱愛自由才成為自由寫作人。
其實,自律的人生才自由。
她在新西蘭的時候,就會在家辦公。但每天是這樣開始的。早上五點半起床去健身房,然后去游泳接著回家。或者去圖書館寫字,寫上一整天。晚上,發當天的公眾號文章,回復讀者。睡前讀書,放下書大概就到了十一點鐘。這樣的生活和從前一邊讀書一邊打三份工時候的忙碌,差不多或者說更要辛苦。
最近幾年觀察身邊的人,走得最遠就是有情懷,有熱愛有夢想的人。她說,只要你堅持下去,相信不久你的名字一定會寫在某個耀眼的平臺上。
她喜歡讀的書都是文學性質的。像嚴歌苓老師的書籍!移民的故事她會非常喜歡讀。她為自己定下了至少讀一百本書這樣的目標。也會廣撒網。讀一些很多其它的好的書籍。其他類型的書籍,盡管不是她所感興趣的方面。但是給她的人生收益也是非常大的。
她寫的文章都是記錄生活狀態。最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是在一個非常小眾的網站。就是相當于找了一個別人都不認識的博客,然后分享在新西蘭的打工經歷。是這樣的一個掙扎的過程。
如果喜歡文學的話,那么在最初的情況下,就一定要廣撒網。每樣書都讀一些,這對你自己日后的不管是寫作上還是事業上 ,都會非常有價值。
在寫字的過程中,經歷永遠是你的第一出發點。你的經歷越豐富,你的經歷越真實,那么你寫出的東西就越可靠。可讀性就越強。價值意義上就更高。
她說,文藝青年都喜歡讀書寫字,多愁善感,浪漫主義。活得非常詩意。之所以要強調文學在一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是有實例:在幾個月前。她說她認識一位經營書店老板。這家書店非常的特別。因為它是新西蘭,唯一一家華文書店。八年里,整條街的三家華文書店倒閉,整條街出現賺錢最快的中餐館和保健品店。唯獨他還堅守著陣地。她說第一次看到他,腦海里就出現兩個字干凈。同樣是人到中年,書店老板和中餐館的老板就非常不一樣。書店老板身材勻稱,談吐睿智頭頂上自帶光環。
她問他,是什么讓你一直堅持開這家書店的呢?他非常簡單的告訴她情懷。
而在前段時間她去參加新西蘭一年一度的文化節。在文化節中,她看見一個四十幾歲的女人,中國女人。她的個子非常嬌小,但是整個人,氣質不凡。她靜靜地在那里翻書。看起來就像是一幅畫。后來經人介紹才知道,她是個寫詩畫畫的藝術工作者。她覺得有時候文學帶來的改變比基因的作用還要強大。日積月累,就成就了一個人的氣質和氣場。
再來看看身邊是喜歡的明星,美人和帥哥很多。但,一個人讀書與不讀書是不一樣的。也許十八歲的人之間沒有太多差距,大家都年輕都好看。但是五年過去 十年過去。到了一定年紀,就會很容易通過一次聊天。看這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有多高,視野有多廣,格局有多大。而再過五年十年,就會發現。不僅僅通過一個人的談吐,能區分出高雅和低俗。一眼看過去,穿著身材氣質,這些都在無聲透露著一個人的文化底蘊。
最后,希望你會因為寫字這種事情,而一直一直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