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這東西一旦開啟,尤其是讓自己嘗到點甜頭之后便停不下來。對情緒有了認知之后,又繼續開始思考、迭代,我發現自己會做出很多從來沒有學過的行為,思考能力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在自己認識到到有情緒周期之后,就開啟了元認知能力對情緒的監管,會時刻對情緒做一個預判,“我現在的情緒大概處于周期的哪個位置?遇到突發情緒大腦就會自動跳出一個彈框,比如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會彈出“現在比較低落?那好吧,不可能比此刻更差了,該做啥就做啥,反正都會有差的時候,更何況情緒就要上升變好了呢”,然后低落的情緒很少干擾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問題的本質上于是,keep moving;當情緒比較亢奮,有點小得意的時候,元認知能力開啟,“現在很開心?是的,不妨好好享受此刻,但要注意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不確定因素,還是應該保持敬畏的”,然后自己就會慢慢冷靜下來,畢竟低調是一種優化的自我保護策略,學會把自己清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keep moving。在情緒的高點和低點持續的發力,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趨勢,所以“情緒心電圖”和真正的心電圖又有不一樣的地方,心電圖的趨勢總是一條水平線,而情緒“心電圖”是一條有上揚趨勢的周期曲線。除了情緒,對成長的認知和也是一樣的,小到對“理性”的認知,當有人表揚你“理性”的時候,請記住,他夸贊的是你的整個行為模式和過程,理性并不是一種策略,而是有了正確思考方式之后必然展現的結果。所以,做正確的事并堅持下去,時間會給你最豐厚的回報。
當我根本停不下來的時候,有朋友關心的說,“想那么多,做那么多,你活得不累嗎”?當你做一件能夠讓你樂在其中的事情的時候,是不會考慮累不累的,大腦會給你除了身體主觀感覺之外的豐厚獎勵。反過來思考,想的少就活得不累嗎?不見得吧,不思考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人總是善于給自己的行為賦予意義,這是一種大腦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當我們沒有足夠的體驗去理解別人的生活時,大腦總是會試圖給出合理的解釋,這被我稱作“大腦嗎啡”。而幸福只能自己去追尋,這還要求我們人格上要保持獨立,這是追求真正幸福的一個前提,而幸福,是我們應該用一輩子去追尋的東西(可以翻看我的簡書文章《幸福不白說》)。
對成長的認知只有周期是不夠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維度——趨勢。認識到周期可以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讓我們持續成長,就像一條向上的一次函數,那么加入趨勢后呢?能夠讓我們的成長產生“復利效應”,也就是有了成長加速度,看兩幅圖:
有周期無趨勢的成長
有周期有趨勢的成長
兩幅成長曲線代表著不同的成長軌跡,當然是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時間視角來觀察的了。接下來請你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哪條圖像的發展會領先?顯而易見,有周期有趨勢的曲線肯定會越來越大的和直線拉開差距。如何解釋呢?
自己竟然從來沒想到過,一個維度的認知差異就足以讓自己的成長受到限制,就像給自己的成長加了個“限速器”,有速度卻沒加速度,有成長卻沒有成長率,對終身學習者來說終歸是一大遺憾!這就是我的臨界知識,在認識到還有趨勢這個維度后,我就像只會在數軸上找點的學生,突然學習了平面直角坐標系一樣欣喜,為此,我傻笑了好一陣。一個點在數軸上只能被定格,而在平面內卻可以有無限的天地,更別說在空間直角坐標系中了。用周期和趨勢兩個維度,我又重新思考了情緒管理。
面對情緒周期,如果每次有意識的縮短低谷期,延長波峰期,幾個周期觀測下來,平均狀態是呈現一條上升的曲線的,這就是趨勢。情緒管理的趨勢總是存在的,自己通過記錄思考實踐,竟然無意之中創造了上升趨勢啊,不就說明在自我管理上,我做成了一件別人沒怎么教過的事情嘛,也就是開掛了呀!干貨補充,學習能力是人生的“作弊器”,作弊器又有三個檔次,第一個是學習別人手把手教的東西,隨著一個人的成長成熟,會逐漸減少這種學習方式的比重,這也導致很多人成年人就此停止了學習;第二檔是學會書本里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習者對選書有相當的“認知”,最簡單的策略就是看印次,版次等;第三層就是學會別人教不了的東西,這需要悟,“感悟”“頓悟”“醒悟”的悟,這堅決不是靈光一閃,立定成佛的開化,而是經驗積累和持續學習的必然結果。三種學習方式沒有必然的金字塔層級結構,它們獨立存在又相互具有交集。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相應的方法論,但每種學習方式至少要有一次做成功的經驗,在我看來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和高人共舞,一開始沒資格的話,幫著提鞋也行。高人指點是人生一大幸事,也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運用心智獲得解放,這是《把時間當作朋友》的價值目標,人性的解放是可以通過一系列方法論的踐行實現的,只不過有限的生命我們能做的探索太少,情緒的認知上就能夠比大多數人高兩個維度,一個是周期,另一個是趨勢!在情緒上獲得解放,就能夠讓自己更加理性,從而在心智的成長中,擁有了一個助推器,而不是限速器!
既然有了自我管理與認知的經驗,自己在面對其他事情的時候也能夠自我類比了啊,而不僅僅像一開始一樣只能類比價格規律了,還可以加上趨勢的判斷。這點就可以放到工作、管理中,比如鐘擺型的精力管理,有的放矢的管理他人,都可以在一個長期里根據波動規律,在低谷、峰頂發力或者減力,從而影響整個波動周期的趨勢,我想到了物理中的另一個概念“共振”。共振的威力要放在一個長期和很多個周期中,持續規律的用力,所產生的勢能會逐漸加大,最終毀滅或者趨于平穩的趨勢發展,我記得講到物理課本中,講到共振的時候,有一個例子就是,一列軍隊以整齊的步伐經過一座大橋時,因為共振而毀壞了大橋掉落水中!還有一個生活中的應用就是,蕩秋千,不管是自己蕩還是推別人,都是在最低點或者最高處持續加力,勢能就會越來越大,這不就是運用周期制造趨勢最常見的例子嘛!
想要成長,是每個人內心中最基本的需求,而成長就意味著需要改變,拒絕改變就已經擋住了90%以上的人,相信每一個真正把成長當作剛需的人都能夠相信:成長,不一定要自己“事必躬親”去經歷、試錯,成長既然可以學就一定會有方法論可循,讓我們一起在成長路上,循環不往復,周而不復始,讓每一次的經歷都變成人生路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