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是開一家自己的獨立書店。地理位置很重要,最好處在商業區或文化聚集地;店里的書都要經過我親自篩選,擺在醒目位置的不一定是市場上所謂的暢銷書,只要合我的胃口,或精彩但不被人關注的“遺珍”都會被重點推介;時常邀三五好友到店里小坐,定時請本地文化名家與讀者共討熱點話題,偶爾自己有好的想法也可以一起分享。
很多年過去了,書店沒有開成,連親自去的次數都漸少。其實我很喜歡逛書店,每到一個城市,只要時間允許,我一定會去一趟當地有名的獨立書店。可是反觀家鄉,前幾年還能偶爾見到有些小資品味的微型獨立書店,現在不是打折賣平裝書的小門面房,就是稱重論近賣的狗血路邊攤。如果把教輔書也在網絡上定點銷售,恐怕學校旁“快餐店”般的學生書店也會銷聲匿跡。
另外,現在銷售知識的模式越來越豐富。從網店到網絡訂閱產品,再到百花齊放的自媒體平臺,使得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可供選擇的高質量知識產品層出不窮。很多優秀獨立書店都做不到的客觀、海量的知識篩選,網絡上都幫你做到了,并且還做的極為出色。
所以,“線下”和“線上”的雙重原因使得我很少再光顧實體書店,更別說自己當初的理想,開書店了。
但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新華書店。三石想問諸位,為什么各地的新華書店似乎沒有受到如今圖書行業變局的影響,日子依然過得有聲有色?究其原因,不是因為其有國家背景,而是他的經營場所是國有的!
為什么三石在這里要提到經營場所?因為開一家實體書店,門面的房租、員工的工資和圖書的進貨成本是最大的三項開支。這些年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物價大幅上漲,圖書和員工成本都在上升,而房租的上漲幅度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賣書畢竟是生意,做生意就要追求合理的利潤,對書店來說是如此,對房東來說更是如此。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對絕大多數房東來說不重要,人家關注的是房租的收益多少。所以,目前來看經營場所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家獨立書店的命運。
反觀新華書店,他的經營場所是屬于自己的,所以房租這個大問題對新華書店來說根本就不是問題。甚至其中有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的,如今已經成為集書店、餐飲、銀行、休閑等多種形式的商業綜合體了,新華書店自己本身就成為了最大的房東。賣書,或許已經變成“副業”了。所以,不管圖書市場如何風云變幻,新華書店依然悠閑自得。
如此看來,前幾年獨立書店最火的時候所推崇的“復合式”經營,早已是人家新華書店玩剩下的老物件了。逐年上漲的房租也早已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不論經營內容如何創新,想要單純依靠書籍銷售盈利,自備經營場地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反過來說,若有條件自備經營場地而不去將他出租、開飯店、經營服裝店等等利潤更高的項目,而去做相對小眾的獨立書店,除了理想和情懷,我想不出其他更多的理由了。
認清了這一點,也就理清了現實。想要開一家有個人風格的獨立書店,需要的不僅是扎實的自身文化積淀,更需要有相對較好的經濟基礎。盈利多寡在初期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好的文化產品來支撐店面的生存。既然開店,就意味著加入了市場競爭,有競爭就有淘汰,所以再個性的獨立書店最終都要以盈利為目的。
我的理想仍然是開一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獨立書店。這,就是我的理想與 現實。
喜歡我的文章嗎?快來關注我吧,讓我們永不“粉”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