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滾滾紅塵中的臨水照花人,也唯有她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盡管身處亂世,有太多浮游的情感與倉促的生命,但她依然是這個灰暗時代里最璀璨的明星。
初識張愛玲是在六年前,第一次接觸到她的書《張愛玲自傳》,讓我對她有了初步的了解,與生俱來的高傲、卓爾不群的才華、帶著點敏感的小女人。
關于家的記憶
張愛玲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家庭,祖父是清末名臣張佩倫,祖母是李鴻章長女,父親張廷重是舊勢遺少,抽鴉片、賭博、嫖妓納妾無所不為,致使家道中落,一個舊世的名門望族已經走向沒落。關于家的記憶是尖銳的爭吵,破碎的花瓶,空蕩蕩的洋房,妙不可言而戛然而止的鋼琴聲。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與母親是舊式婚姻下的產物,性格不合,在張愛玲的童年的記憶里,很少有家庭和睦的時候,有的只是父親和母親無休止的爭吵。后來,隨著母親的赴歐游學,幼年時代關于母親的記憶也變得破碎模糊。但正是由于這樣的環境,使張愛玲變得更早熟,對于生活,對于情感,她總是能比同齡人人看的更透徹,張愛玲自述到“童年時代悠長而混沌的日子,少女時代破碎而拘謹的心境,開始慢慢撥云見日”。
張愛玲,那個深情的病人。
張愛玲是導演,而自己便是那劇中人。寫了無數精彩絕倫的愛情,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在紅塵的百轉千回中,她遇到了一個人——胡蘭成。因為小說《封鎖》,胡蘭成結識了張愛玲,胡蘭成稱贊張愛玲是民國界的臨水照花人,張愛玲也仰慕胡蘭成的才華,可能是出于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兩個有才情的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當時胡蘭成已有妻室,政治身份是漢奸,年紀大到可以做張愛玲的父親,世人并不看好這段戀情,紛紛為張愛玲感到惋惜,但張愛玲卻覺得“因為懂得,所以喜歡”。因為童年的不幸,當她遇到一個懂她的人后,她便不顧一切愛上了胡蘭成。一向高傲的張愛玲在胡蘭成面前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張愛玲對愛情的期待是“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但無奈事與愿違,胡蘭成還是那樣名士風流習性,在離開張愛玲不到幾個月的時間里,便找了另一位新歡。張愛玲內心傷心嫉妒,但表面還是很平靜。直到后來,政局風云變幻,胡蘭成輾轉異地,他們的愛情裂縫越來越寬直至無法縫合,終究只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曾經滄海難為水
張愛玲,這顆亂世浮萍,她的一生都在漂泊中度過。也許是看遍了人世間的悲情別離,所以渴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她,傾盡一生,提筆寫滄桑,話凄涼,文字在她的筆下,才有了真正的生命,她是民國界的臨水照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