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可以治療孩子的問題行為

《故事知道怎么辦》

"從前有一個美麗而寬廣的花園,從河谷......可是有一天......許多年過去了......她終于可以坐在織布機前,再一次織出了柔柔的自然之布,孩子們把柔軟的自然之布帶到山頂上,一點點地擦起那灰蒙蒙的球來......在孩子們的努力下,那金色的光一點一點地回來了......"在微弱的燈光下,媽媽給躺在床上的孩子讀著故事,讀著讀著,眼淚在媽媽的眼眶中打轉。

這是1992年世界環境日為環境保護而創作的童話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我們把最美好的預言寄托給了孩子,孩子們有力量可以去保護環境,改善壞境。

媽媽的感動在于故事里孩子是希望是力量,更在于編故事的人,把孩子的力量悄無聲息的隱藏在故事里,讓聽到故事的孩子與故事里面的孩子產生共鳴,從而也發展出這種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力量。

其實這個故事,是《故事知道怎么辦》這本書里面的一個故事。

說起故事,我們當然是不陌生的。生活中有趣的經歷是一個故事;別人的成長經歷也是一個故事;聽的鬼故事也是一個故事;哪怕是把今天的生活復述一遍也是一個故事。有些故事我們聽了黯然傷神,有些故事聽了哈哈大笑,有些故事聽了我們鬼哭狼嚎。

很多故事給我們帶來啟發,有些故事給我們生活增添樂趣,然而我們卻是從來沒有想過為一個特定的人編制一個特定的故事,希望這個故事可以給這個人帶來力量和希望,他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對自己過去的問題行為作出改變。

《故事知道怎么辦》就是一本這樣的書,它教我們針對孩子的失衡行為,編織治療性故事,并對孩子講這個故事,使孩子的行為得到轉變。作者蘇珊.佩羅是一位有著二、三十年教學經歷的華德福老師。

剛開始參加工作時,她在一所幼兒園當助教,看到了故事在孩子們身上展現出了驚人的魔力,于是她開始思考什么是故事,慢慢地她就踏上了編織治療性故事的旅程。

她曾為一個男孩編織一個《生而為王》的故事,這個男孩在3歲時遭受過性侵,到了6歲依然那還活在陰影里。這個故事給男孩子的心里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因為這樣的經歷,使作者更加堅定的繼續走在故事的療愈之路上。

通過為孩子編故事、講故事,她療愈了很多孩子的行為和心靈。在過去的幾十年,她還創辦了很多的故事工作坊和研討會。因為這些經歷,她寫下了這本書,希望將故事的療愈之光帶給更多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療愈性的故事呢?所有的故事其實都可能具有療愈性,然而針對某些特殊的情況,特定的故事會起到改善和治療的效果,《故事知道怎么辦》里講的治療性的故事就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失衡行為而編織的故事。

那么療愈性的故事如何編制呢?

根據作者的經驗,在編織故事之前,一定要確定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要改善的孩子特定的行為,譬如撒謊、攻擊別人、邋遢、不準時等等,還要考慮孩子的年齡? ,因為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故事的接受力不一樣。

一般她都采用一個固定的結構模式,一個有三部分構成的框架,它們分別是“隱喻”“情節”“解決方案”。

故事中主角帶有特定的失衡行為,經歷種種困難和阻礙,后來在別人的幫助和引導下,主角的失衡行為得到轉變。這些主角、困難、阻礙、幫助,引導就是“隱喻”。“情節“就是要把故事帶入失衡的緊張局面,然后從失衡中走出,最后達成一種健康的解決方案。

特別要說的是這個”解決方案“,作者強調一定要積極,向前看,不能導致內疚感。

把隱喻,情節和解決方案三個框架水乳交融的結合在一起,那么一個治療性故事就編織好了。編織好后,就把這個故事講給孩子聽,如果需要的話,使用道具來加強講故事的效果。

當孩子聽這個故事的時候,他會把自己帶入故事的角色,和故事中的角色共同經歷他的故事,從這些角色中找到幫助和力量,這些幫助和力量會回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這樣孩子可以自發的對自己的行為作出改變。

在這本書里,作者展示了將近80個治療性的故事,這些故事過去療愈了特定的兒童,我們可以從中模仿和借鑒。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編故事的書,我被這種通過故事可以療愈孩子心靈的方式深深吸引。看里面的每一個故事,我感受到作者深刻的用心和愛心,那一個個躍然紙上的故事正是從作者的心靈里流出的,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才能創造什么。她們把愛心和力量編織在故事里,通過故事傳達給孩子,讓我對作者肅然起敬。

不過我自身沒有這么大的愿力去編故事,于是我會給孩子讀讀里面現成的故事。雖然不是特定針對自己孩子的,但是聽聽這些故事我就已經很感動了。文章開頭的那個媽媽就是我。

父母、老師、教育者讀讀這本書,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中,說教、指責、批評有時候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不如嘗試去編幾個故事,讓這些故事在孩子身上展現它們的魔力。孩子喜歡聽故事,聽了故事行為又能帶來改變,這不是我們的真實所愿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