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在全球創造巨大經濟利益和世界趣味的好萊塢范式,我們的存在感在哪里?”2016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主題演講環節,在公開場合一向溫和的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面向臺下千余人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12月20日這場在武漢舉辦的活動上,他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會長。
已近尾聲的2016年,堪稱中國文化產業爆發的元年。資訊客戶端、短視頻、直播等內容形態競相綻放,國民內容的消費形式正在發生變化。據2016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信息顯示:目前網絡文學每天更新1.5億字,優質IP動輒斬獲十億級收入;鐘情動漫、游戲的“二次元消費者”達到2.6億人;網絡直播平臺僅2016年上半年就超過300家,主播人數近80萬;網紅經濟在2016年創下了528億元的規模,完勝中國電影2015年440億的成績。此外,移動電競、VR、AR等全新領域,也正在改變2016年文化產業的格局。
始自2013年的中國文化產業峰會,到今年已是第四屆,李彥宏從無缺席。百度以互聯網科技公司著名,但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一直關注和重視。而對文化產業大勢的判斷,這位百度的掌門人每年都率先發出預判。
從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到自媒體的百花齊放,再到影視圈的IP制作,李彥宏提到的這些文化產業新的發展模式,側面描畫了一部微縮版的“中國當代文化史”。從傳統平臺到新媒體平臺,從傳統播放技術到人工智能等全新的技術結合,中國當代文化產業也隨著技術的變革而變遷。
早在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上,李彥宏就提出,文化是影響一個人甚至一個民族思維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力量,而商業力量在于促進文化的發展。同年,百度百家上線,成為備受關注的自媒體平臺之一,為大量內容創作者提供空間。2014年中國文化產業峰會上,李彥宏指出,文化產業是商業發展的新藍海,在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中,將爆發巨大生機和能量,建議企業家們保持對新現象的敏銳度,攜手創造新產業。
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中國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熱情空前高漲,90后消費群體崛起,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對文化產業的供給提出了難以捉摸的挑戰。隨著科技和媒介的發展,內容付費崛起,然而市場在擴張的同時,也呈現出優質內容稀缺、魚龍混雜的現象。
李彥宏認為,中國不缺好故事,但沒有像哈利·波特那樣“能跨越文化,具備生態效應的IP”,而這種生態思維正是我們該向好萊塢學習的地方。他同時感慨道,“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在面對美國文化時都有一種仰視的感覺,但在面對中國文化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完全地接受。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企業家、中國人需要去提升和改進的地方。”
文化在不同的群體之間是有隔閡的,但技術能幫助文化以非常規的方式打破這種隔閡,就好像一場足球賽,面對嚴密的后衛線,技術往往能傳出一腳好球,幫助文化“造越位”,直接面對球門。
2015年,李彥宏提出管理、資金和技術是發展文化產業的“三大推動力”。通過科技協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魔獸》在2016年暑期檔上映的時候,片方與百度合作,利用用戶畫像技術使票房提升200%。在此過程中,技術幫《魔獸》穿透了原本不感興趣的群體,影響力由此而擴大,這就是得到技術助力后,文化成功“造越位”并且漂亮地“進球”。
“文化業者要重新思考平臺,一個意想不到的市場很可能就潛藏在你覺得不可能的地方。”李彥宏在2016年的演講中再次強調了文化產業的技術效應,隨著語音、圖像、自然語言理解、用戶畫像等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能夠發揮的作用將遠不止于此。比如,創意與VR結合可以產生新的內容形式;無人車可以省下開車時間,促進文化產品消費等。
有李彥宏對文化產業的前瞻性判斷做基礎,百度對內容產業的布局也在步步升級。截至目前,百度內容生態現已形成從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到內容變現的閉環布局。在內容生產上,借助原有產品矩陣的內容積淀,百度將整合貼吧、知道、百科、愛奇藝等百度系產品,以全新的百家號為內容生產驅動器,構建全網最大的內容生產基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并且分發優質內容。
“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用戶可以從內容生態里獲得更多的收益,用技術提升內容的效率,挖掘內容的價值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李彥宏說。
文化產業是一種長期的投資,有充滿想象力的發展空間,而它的收益也不局限于當前的現金利潤,可能需要慢慢顯現,并影響很久,比如經典的文學、戲劇、詩歌、繪畫、雕塑等,依然是當代社會的精神和藝術瑰寶。
李彥宏說,中國在技術上也已經開始走向世界,需要“新瓶裝舊酒”,借助于新技術的力量,助力內容生態的崛起,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中國的文化產業規模及話語權與我們的經濟地位、文化積淀是不匹配的,是時候講好我們的中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