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手指》:我們究竟需要教給孩子什么
此文首發于公眾號“青眼讀書”,作者:塵飛的塵。
人到中年,突然一下覺得生活難過了許多。
昨天還在發愁房貸的問題,今天卻又不得不請假陪老人去看病。最頭疼的還是孩子的教育,每天圍繞著孩子的就是“學習”二字,所有的教育內容都簡化成了作業加考試。
成績好就是好孩子,成績不好就不是好孩子。標準如此簡單,比小時候區分電視劇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更為方便。這樣所謂的教育,真的不會出問題嗎?
東野圭吾的《紅手指》,就講了一個孩子殺人的案件。案子很簡單,但是背后透出的家庭、養老、親子等諸多問題及人性的變化,讓人深思真正的家庭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存在。
這是一本把東野圭吾姐姐看哭的小說,它在東野圭吾近百篇小說中多次名列前十,是《周刊文春》推理榜的年度十佳,“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的年度十佳,東野圭吾粉絲網站的“五星圖書”。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紅手指》的世界,體驗良知的浮沉和人性的復雜。
1
兒子殺了人
前原昭夫是普通三口之家的家主,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妻子八重子在外打工,兒子直巳正在上初三,家里還有一個得了老年癡呆癥的老娘。
一個星期五,昭夫接到妻子的電話,驚惶失措的妻子讓他感到不妙。他匆匆趕回家,發現了院子草坪上用黑塑料袋蓋著的尸體,才知道十四歲的兒子失手殺了人。
兒子從小被妻子溺愛,嬌生慣養,每天一回到家就知道玩游戲、看色情雜志影片,性情暴躁沒耐心,發起狂來連父親都敢打。
死掉的是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據兒子交待,是來家里看他收藏的玩偶,兩人在飯廳準備喝果汁時,不知為什么發生了爭執,結果小女孩被兒子失手掐死。
小女孩被掐死時小便失禁,兒子怕弄臟飯廳地板,把她弄到了院子的草坪上。
昭夫聽完氣得頭暈目眩,第一反應就是報警,無奈妻子以死相逼,求他把尸體處理掉。說就算兒子去自首,一家人也得不到大家的原諒,一切都完了。
對于妻子的為人,昭夫實在是無話可講。當初結婚不是因為什么愛情,只是雙方沒有合適對象,也沒有分手理由。三年后他們生了兒子,妻子便將重心全放在兒子身上,因為婆媳關系不好,七年都不去看望公婆。
后來,父親生病去世,母親摔斷了腿,昭夫一家人搬到了母親家,但是八重子與婆婆的關系并沒有什么改善,甚至想把婆婆送到養老院。昭夫妹妹春美堅決反對,寧愿自己每天帶飯來照顧母親。
現在妻子是這樣的態度,懦弱的昭夫毫無辦法。為了保護家人,他只好拿紙箱子裝好尸體,用自行車馱著扔到附近公園的男廁里,偽裝成變態殺人案件。
事情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一切好像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昭夫慌慌張張清理掉女孩身上沾著的雜草,又匆匆擦掉現場留下的輪胎痕跡和腳印,逃離了現場。
昭夫心情沉重地回到家,卻看到妻子在做肉餅,她說兒子餓了。昭夫憤怒到極點,但是在妻子的強勢下,他卻悲哀地發現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公園出現命案,警察們迅速查清了死者的身份,名字叫優菜,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趁家長不注意跑出來玩,結果卻死在銀杏公園的廁所里。大家分配好工作,開始到周邊了解情況。
來前原家調查的刑警叫加賀,他先讓這家人看了受害人的照片,就在昭夫以為事情結束時,加賀突然問他家草坪種的是什么草。
昭夫不由感到心虛,這時他的癡呆母親走出來,翻出昭夫昨晚作案的一只手套,拿給加賀看。這一舉動讓昭夫渾身冰冷,他又想起小女孩身上的草,心里一片絕望。
案件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著,尸體身上沾有一種草坪里的雜草,但優菜家住高層,沒有院子,銀杏公園也沒有草坪,需要去附近人家對應檢查一下草坪情況。
前原家很快迎來兩個警察,一個是上次那個叫加賀的,另一個叫松宮,他們采集草坪標本時,正巧聽到昭夫的母親在發瘋,而加賀注意到前原家旁邊的一輛自行車。
雖然警察只是采集草坪標本,但昭夫已經感到事情再不能這樣拖下去了,他決定主動出擊。
2
老娘殺了人
前原家的門鈴又一次響了,每一次響起都讓昭夫心驚肉跳,但是這回不是警察,是妹妹來了。春美帶來了老娘愛吃的三明治,并告訴哥哥老娘最近對化妝品感興趣,就像以前老爺子用口紅涂手指那樣。
昭夫的煩惱好像又多了一層,他對妹妹說母親這兩天很好,不麻煩她再來照顧了,連哄帶騙終于把妹妹打發走了。
昭夫想起兒子對自己的態度,又想起母親現在的樣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記起自己一家三口搬進這個家門時,那時母親在門口歡迎他們,拐杖上的鈴鐺也在歡快地響。
可是沒過多久母親便不再跟他們一起吃飯,再后來出現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行為,到了現在,甚至不記得她自己是誰了,認為自己是寄人籬下的小孩,把春美當作自己的媽媽。
偵查工作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經過鑒定,警察發現小女孩身上沾著的白色顆粒是泡沫塑料,推斷出兇手是把尸體裝進紙箱運走的。
加賀和松宮分析,紙箱不算輕,并且留有受害人小便,一般人不可能抱著走,也不愿放進汽車。結合現場被擦掉的痕跡寬度,他們得出兇手用的工具是自行車。
兇手住處周圍有草坪,有一輛帶后座的自行車,這些特征前原家正好符合。而且還有一個情況也讓人懷疑,那個癡呆老太太拿給加賀看的手套,上面有輕微的尿臊味。
松宮也回想起前原家四個人的情況,誰會是兇手呢?整日為生計奔波的昭夫、外出打工的妻子、正讀中學的兒子,還是癡呆的老娘?
加賀確定地說,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涉案人。他拿出一張照片給松宮看,上面拍的是受害人優菜的腳,問題是兩雙鞋的鞋帶系法不同。鑒定報告說兩只鞋都有脫下的痕跡,現在系法不同,說明涉案的顯然不是一個人。
加賀和松宮詢問前原的鄰居,得知昭夫的妹妹每天都來照顧母親,偏偏這兩天沒來。于是,他們向春美調查她母親的一些情況,回答說最近很好,聽說人也很安靜。
警察又來了,還是那兩個人,這回問的是一家人在家的時間,關鍵是還問到了兒子那天是否在家,回來晚是去了哪里。隨后春美打來電話,說警察找過她了。
昭夫反復考慮,終于下定了決心,但他又被這個決定攪得心神不定、睡不好覺。
加賀他們還在疑惑,優菜為什么會跑到別人家去。他們去優菜家調查。優菜媽媽奈津子說,優菜經常一個人溜出去,一般是和朋友約著玩,但星期五好像沒人約她出去。
是什么人約見優菜,又是怎么約好的呢?優菜并沒有手機啊。加賀來到優菜的屋子里,發現了一些線索:書架上有一大排超級公主的玩偶,小學名簽后面有爸媽的手機號和郵箱。
正在這時,前原昭夫報了案,說兇手是母親。
3
隱瞞的真相
加賀和松宮再一次來到前原家,八重子說見過小女孩幾次,拿著婆婆的玩偶玩耍。星期五她回來發現小女孩倒在地上,已經沒有呼吸,好半天才搞清楚是小女孩弄壞玩偶,惹怒了婆婆,才發生不幸。
加賀在老人屋里找到了被弄壞的玩偶,松宮發現居然跟優菜收藏的是同一系列,他想可能小姑娘沒有這個玩偶,所以才進了別人的屋子。
昭夫說,母親雖然上了年紀,但很有力氣,小女孩根本沒有辦法反抗。他痛苦的臉、顫抖的聲音以及垂頭喪氣的樣子,讓人絲毫看不出是在撒謊。
但是加賀卻認為前原夫婦在說謊,他吩咐松宮一定要詳細追問直巳所有的細節,自己卻去了春美家。
昭夫很困惑,不明白警察為什么反復確認兒子的不在場證明,問他去了哪里,問他有沒有自己的電腦,難道自己的說法哪里出了問題。
這時門鈴又響了,加賀帶著春美來了,因為春美是最熟悉母親的人。
母親就要被帶走了,加賀允許她帶上珍藏的東西,春美拿出一本相冊。加賀拿給昭夫看,正好是自己小學畢業時和母親的合照。母親笑著,一手握著兒子的手,一手還拿著一個小木片。
昭夫心里五味雜陳,自己要把這樣的母親送進監獄,可她明明什么都沒做啊!他忍住淚水,把相冊還給加賀。忽然看見母親的指尖是紅色的,他想起多年前父親的手指。
妹妹接過昭夫默默遞過來的拐杖,遞給母親,拐杖上的鈴鐺響了,昭夫看著鈴鐺上的小木片,那上邊刻著“前原政惠”四個字,正是相冊中母親手中拿著的,自己當年送給母親的禮物。昭夫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他跪倒在地,終于承認自己說的全是假話,媽媽并不是兇手。
案件開始還原:優菜看見直巳背包上的超公鑰匙鏈,跟他聊起來,然后他們約好,直巳將拍好的玩偶照片通過郵箱發給優菜,如果優菜發現自己沒有的玩偶,便來直巳家看。在直巳家,優菜看完玩偶要回家,直巳認為她是嫌棄自己,便沖動地掐死了優菜。
案情終于真相大白,但是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
春美告訴昭夫,涂手指的口紅是媽媽自己的,她給媽媽買了手機,她只是按媽媽的要求來取走藏著的口紅。說媽媽玩化妝品,也是媽媽的意思,希望昭夫聽了會去檢查手指,然后她就可以裝瘋賣傻地反抗,迫使昭夫放棄計劃,可惜昭夫根本沒有注意到。
媽媽希望昭夫能夠自首,春美提議用拐杖喚醒良知,她知道掛在鈴鐺上的那個小木片是母親一直珍藏的東西。如果哥哥看到相冊和小木片都無動于衷,那整個事情也就無法挽回了。
昭夫如夢方醒,母親原來一直沒有患老年癡呆癥,她苦口婆心用種種方式暗示著自己,想讓自己走上正途。
加賀正是在看到昭夫母親紅手指時,才知道老人并沒有癡呆,因為對方正在用眼神跟自己交流。他問昭夫:“你認真看過你母親的眼睛嗎?”
這句話將昭夫擊倒在地上,他的淚水又一次洶涌而出。
講到這里,整本書的內容基本講完了。故事并不復雜,但是卻讓我們陷入沉思:一個普通的家庭,最后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來分析一下,前原一家悲劇發生的根源是什么。
事情的起因是兒子殺了人。兒子為什么要殺人?最直接的導火索是小女孩的離開,刺激了敏感的他。
兒子為什么會這樣敏感?原因有二:
一是在家中,母親溺愛,父親則是無愛,父母從來沒有以平等的身份與他交流過,他在家中始終是孤獨的,只好整天在游戲和色情媒體中尋求刺激。
二是在學校里,從六年級起他就一直被同學欺負、孤立,心智水平、認知能力、社交能力等受到了嚴重影響,自身有一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受到外界刺激容易產生強烈的報復行為。
我們來看看書中的幾位媽媽:奈津子愛優菜,但女兒死于非命;八重子愛直巳,但兒子殺了人;前原政惠愛昭夫,兒子卻要把她送進監獄。
她們都深深地愛著孩子,可為什么最后卻事與愿違?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教育不只是作業和考試,想一想“東方神童”魏某康、“北大天才”吳某宇、復旦大學被開除的三名學生,還有自殺的那些學生們。
相比于讓孩子吃飽穿暖,在考試中得一個高分,我們更應該教給他們的,是責任、善良和感恩,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是在未來無往而不勝的豪邁志氣。
我是塵飛的塵,愛自然,愛人生,愛平凡世界;以禿筆,游人世,記斑斕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