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要當小白學理財?
簡言之,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申言之,一是為了讓自己的資產不至于貶值,能跑贏通貨膨脹率;二是便于對自有資產進行合理配置;三是目前市場上的理財產品品種豐富,能夠滿足人們不同層面的需求。
但是,理財不可盲目,盲目理財不如不理,最終結局可能就是耗了精力,賠了金錢。如果說當今不理財是等死,那么盲目理財就是自己在找死。
2、理財小目標:實現財務自由
“原諒我這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黃家駒歌曲經久流傳奉為經典,原因之一便是唱出了人們的心聲,引發了共鳴。人們內心是向往自由,追逐自由的,終其一生,也是為自由而奮斗的一生。自由無外乎三個:財務自由、行動自由和信仰自由。如果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財務自由是最基礎的自由。沒有財務的自由,只能是一種假象的自由,一種處處受限制的自由。
當然,自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財務自由也一樣。財務自由可以定義為可支配財富的總量相對于理想的生活品質花費的一個比值。用公式表達就是,財務自由率=可支配財富總量/年財富支出×100%。比值越大,財務自由度越大。
3、邁出理財第一步:慢慢養鵝再收蛋
理財是一種理念,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很多人在開始學理財的時候,滿腔熱血,便夸下海口,每月要拿收入的百分之幾十出來理財。可是一段時間之后發現,這種搞法很痛苦,堅持不下來了。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一開始就對自己下手太狠,而自己的消費習慣還沒適應過來。原來是想買啥就買啥,現在只能強制控制自己欲望,能不買的就不買,要買也挑便宜買,啥便宜就買啥。原來的高品質生活一下就沒了品質只剩下生活了。于是不禁反問自己,如此這樣為哪般?自己賺錢不就是為了花錢的嗎?越想越想不通,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半途而退,偃旗息鼓。
所以,作為小白在最開始接觸理財時,要有一個習慣慢慢養成的認識。只有在不會很影響自己原本生活品質的基礎上節約開支才能持久。根據自己每月收入情況,拿出3%-10%,可能也就是在外少吃幾餐飯的費用,這樣就不會對原來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當自己不會被欲望所控制,內心不會有抗拒,一個好的理財習慣就可以慢慢養成了。
4、準備應急資金:3-6個月的消費備用金
當我們已經積攢到閑余資金后,不是馬上全部拿去大干一場,而應該預留消費備用金,以備不時之需。當備用金足夠了,多余部分用于理財也就沒有很大的后顧之憂了。
那么問題來了,預留多少備用金就足夠?
一般按照每個月的消費習慣準備3-6個月就可以了。這就要求我們清楚的知道每個月的消費水平。我們可以學習著并習慣著去記流水賬,這樣既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知道每一筆費用是如何開銷的,又能夠根據最近一段時間的開銷情況清楚地算出月平均消費水平。如果不想這部分資金按照活期存款方式存放在銀行,可以用來購買收益率更高一些的貨幣基金,能夠隨時取出,快速到賬。
理財學習系列文章: